張溥 / Zhang Pu

張溥 / Zhang Pu

1602-1641
小傳

      張溥(1602-1641),江蘇太倉人,初字乾度,改字天如,號西銘。他是引領晚明學術、文學風氣的重要人物,被譽為「江南士林領袖」。

  幼奇慧,不逐兒童戲。少嗜學,所讀書必手抄,熟記後,即焚抄本,如是者六七,故顏其齋名「七錄齋」。天啟初,與同里張采共學齊名,並稱「婁東二張」。

  萬曆四十七年(1619)補博士弟子,廣交名賢,志為大儒,聲聞籍甚。天啟四年(1624)與顧夢麟等共創應社,尊經復古,讀書修身,志在拯救世道、文風。文學家吳偉業約在此時投師張溥。

  崇禎元年(1628)入北京太學,潛心學習京師的制度、文物,氣益優裕。集郡中名士相與論學,明道弘德,並在新君新政的時代氣氛中,打擊閹黨餘孽,針救時弊,因此聲氣通海內。崇禎二年(1629),召開大會,統合大江南北十七文社於復社,展現組織領導才華。復社旨在繼承東林旗幟,積極參與政治,培養道德風尚,論學以經濟世用為導向。聲勢震動朝野,引起權貴側目。崇禎三年(1630)鄉試中經魁。與友人召開金陵大會,將近兩千人群集南京秦淮河畔。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時年三十歲,殿試得到閱卷官徐光啟的賞識,廷對得高等,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其後,張溥以師生之禮拜見大科學家徐光啟,不但在曆算方面大受教益,更在為人處世方面親聆教誨。

  張溥志大性直,敢於直言,放達無拘,在官場備受傾軋。崇禎五年(1632)以葬親為由,乞假還鄉。歸家後,卜墓葬父,肆力讀書,不復仕出。居家期間積極組織社集,主盟多次虎丘大會。與吳偉業、張采、黃宗羲吳應箕等提倡文藝,又指導陳子龍、徐孚遠等人選刊《皇明經世文編》,分經史古今四部,就性所近,分部而治。

  崇禎後期政壇對立傾軋不斷,崇禎十三年(1640)有好事者作〈復社十大罪檄〉,矛頭指向復社與張溥,時勢惡化,復社人人自危,張溥的處境日益艱難。同年,好友黃道周下獄,張溥急其難,欲傾身家以圖解。崇禎十四年(1641)積極應世、歷經憂患與磨難的張溥,心力憔悴而卒。門人私諡「仁學先生」。 

淹通經史、著作博多

  張溥英年早逝,年僅四十。但其讀書治學,用力頗勤,著述頗富,過世之後,崇禎詔徵其遺著,多達三千餘卷。著作涉及文、史、經學各個領域。以散文見長,多用史家筆法,摹寫時事,議論縱發。他主張文以載道,寫作方向要聚焦當下,居今之世,必須為今之言。文學創作強調氣致與情思,以「雅」為評價標準。文學教育推重溫柔敦厚。詩風平易,風格多樣。代表作有《詩經注疏大全合纂》《匯訂四書人物名物經文合考》《通鑒紀事本末論正》《歷代史論》《七錄齋集》。 

思想主張與文化影響

  張溥持正統的儒家觀點,以道德、氣節為價值追求,以大儒為理想人格,積極用世。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主張致君澤民,表現出民本思想。重視個人價值,帶有男女平等觀念。學術思想方面,尊經重史以用世、傳世、救世,而落實之道是分類治學,強本務根。

  張溥集結了一大批優秀士人,創建中國古代第一大文化社團,其聲譽名望和傑出的組織才能對於維繫復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張溥之死,是復社的重大損失。他與閹黨權奸的鬥爭,則顯示出士人高度的責任感、正義感和節操。他的交遊、社集、選文,對文學活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孔尚任《桃花扇》第二齣提到女主角李香君有名公張溥題贈,相當難得。作者特別捻出張溥,可知其人望重士林。

 

參考資料:

陸岩軍《張溥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