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箕 / Wu Yingji
吳應箕(1594-1645),安徽貴池人。字風之,更字次尾,號樓山。受學於骨鯁而又飽學的舅父李首川,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少時即涉獵古文詞,年歲稍長,博極群書,通經濟世務,慷慨負大略,意氣橫厲一世。吳應箕愛好交遊、結社、文會,是復社的骨幹。
應箕以史論和策論名揚當時,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先生羅九經二十一史於胸中,洞悉古今興亡順逆之跡。當崇禎中,預慮燕都之必不能守,聞者皆笑其迂,而先生持論侃侃不阿也。名雖不登朝籍,而人材之邪正,國事之得失,瞭如指掌」。
發起〈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
崇禎十一年(1638)阮大鋮因為附璫削籍居南京,但他並不安分,暗中結交權貴,妄圖復出,且處身行事過於招搖。復社諸生作〈留都防亂公揭〉聲討之,聲勢浩大;應箕為主要發起、主筆人。此事對阮大鋮名聲打擊很大,由此他對復社成員恨之入骨。南明弘光立,阮大鋮得以執掌權柄,啣恨報復,羅織罪名逮捕與事者。阮大鋮欲加害周鑣(?-1645),吳應箕獨入獄護視,阮下令逮捕吳應箕,幸好吳應箕順利脫逃。
抗清殉國
清兵渡江南下,各路抗清義軍風起雲湧,應箕備感國破君亡之痛、清兵南下之恥,題壁曰「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弘光元年(1645)閏六月,應箕在家鄉起兵抗清,與其他義兵相呼應,奉隆武正朔,受池州推官,監紀軍事職。吳應箕糾集郡中義兒拳勇,練兵力士,以計收復皖南諸部。是歲冬,練兵於貴池縣泥灣山口,因叛徒出賣,清軍大舉進攻。吳應箕寡不敵眾,潰走山中。後兵敗被執,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辭先人,引頸就刃,意氣彌振,遂慷慨就義,終年五十二歲。清兵原本要押吳應箕去府城,但恐引起騷動,於是在池州城外割下吳應箕首級。《池州府志》載「頭入郭門如生,三日不變」。侯方域輓詞云:「面冷而蒼,髯怒以張;言如風發,氣奪電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山口施士端、施士謙感其忠烈,在殉難地捐立碑石,以為紀念。
吳應箕「以史為鑒,以史資治」,長於分析古人古事,總結以往興衰治亂的歷史,作為現實的借鑑。著有《樓山堂集》《啟禎兩朝剝復錄》《國朝記事本末》《留都見聞錄》《東林本末》《庚辛壬癸錄》《續觚不觚錄》《友鑒錄》《讀書鑒》《讀書種子》《漢書書後》《宋史》《盛世集》《國瑋集》等,其著作以史論為綱,政治經濟論見為緯,詩文附焉,體現鑒古籌今、經世致用之才學。
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中的吳應箕
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以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為主軸,演述歷史,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吳應箕是《桃花扇》著力刻劃的配角,懂政治,懂軍事,沉著冷靜,遠見卓識,一雙巨眼看透風雲變幻的局勢。既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懷抱,又有現實的無奈。劇中的吳應箕每次都是和復社名士一起出場,意味著復社文化意象以及士人氣節的具體象徵,這也是劇作家對吳應箕懷用世之志、持不世之才的禮讚。(黃婉儀博士)
吳應箕與茶
紀金陵茶舍之盛
「茶館」最早叫「茶舍」,吳應箕《南都紀聞》中記載:「金陵柵口有五柳居,萬曆戊午年(1618),一僧賃開茶舍,宜壺錫瓶,時以為極湯社之盛。」
推廣家鄉「高田茶」,品評各地名茶
吳應箕曾撰〈高田茶記〉,褒美家鄉茶產。高田者,予所居之里名也,先世無植茶者,有之自萬曆末年始」,高田自萬曆末年始植茶,但產量稀少,然而「實佳物也」。高田茶的烘焙法同徽茶,然而其茶「色清質厚,而氣芬則過徽遠甚」。吳應箕酷愛此茶,自云:「予自晨至夜啜不去口,無則悶不能開懷抱,食飲俱無味」,意指他從早至晚都飲此茶,若無此茶則悶悶不樂,食之無味。高田茶如何烹煮?吳應箕一天要喝多少?吳應箕記道:「日用炭六斤、水二十升,而茶至二兩」。記文最末,吳應箕品評了當時的名茶,他說岕茶「宜甚暑、宜獨坐、宜苦吟積想之餘」;虎丘茶「宜偶嘗」;松蘿茶「宜對客及寐起」;六安茶「宜飯後」;天池龍井茶「宜尋常應酬」,高田茶「無不宜」,什麼,任何情境都適合。
參考資料:吳應箕《樓山堂集》,卷十八。
- 《吳應箕印》出處:《集歸去來辭字成詩六首》
- 《次尾》出處:《集歸去來辭字成詩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