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 / Wu Weiye
- 稱號:吳偉業與錢謙益、龔鼎孳並推為「江左三大家」。
吳偉業(1609-1672),江蘇太倉人。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復社成員。少時「篤好《史》、《漢》,為文不趨俗」,早年受學於同里復社領袖張溥。復社繼東林黨而起,講學又議論朝政,張溥門下士不下千人,以吳偉業為首。
崇禎四年(1631)進士第二,時年二十三歲。授翰林編修,後任東宮講讀官、南京國子監司業等職。崇禎十四年(1641)告假歸里。
南明福王時,拜少詹事。因與馬士英、阮大鋮不合,僅任職兩月便辭官歸里,一度隱居不出。
入清後十年在野,但仍主持文社,數為十郡大會於虎丘,聲望愈重。大學士陳名夏、陳之遴二人囑兩江總督馬國柱力薦吳偉業。
順治九年(1652),當路強征之。順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授秘書院侍講,充修《太祖聖訓》《太宗聖訓》纂修官。順治十三年(1656)遷國子監祭酒。後以「奉嗣母之喪」為由辭歸,自此,徜徉山水,留連詩酒,直至去世。
吳偉業的文、詞、曲、畫和書法都很出色。學有本原,熟悉史事,先後經歷明萬曆、明崇禎、明弘光、清順治、清康熙五朝,見證了明清易代的歷史,其文學作品反映了世事變遷。古文委曲條暢,風格與錢謙益相近,尤以詩歌著名一代。因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際,仇視起義的軍人,對清統治者無好感。他屈節仕清,一直自認為是「誤盡平生」的憾事,詩多寄身世之感,並常揭露社會黑暗現實,經亂後有蒼涼之音。詩作各體皆工,與錢謙益、龔鼎孳並推為「江左三大家」。七言歌行追蹤杜甫、白居易,世稱為「梅村體」。著作由後人編為《梅村家藏稿》。
工書畫,書法趙孟頫。畫山水得元人法而運以己意,畫風學董其昌而自成一體。與董其昌、李流芳、楊文聰、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王時敏、王鑒友善,作《畫中九友歌》以紀之。論者謂其畫風在董其昌、王時敏之間。
吳偉業與湯若望友善
順治十三年(1656),吳偉業曾為湯若望作〈通玄老人龍腹竹歌〉,「通玄老人」即湯若望,「龍腹」為人名「龍福」之音譯,「龍腹竹」乃荷蘭人隆福所發見之竹類,湯若望曾將此竹示於吳偉業。
吳偉業與「梅村」
吳偉業世居太倉,買王士騏之「賁圜」舊地,改築為「梅村」。靳榮藩《吳詩集覽》引《鎮洋縣誌》:「梅村,在太倉衛東,舊為明吏部郎王士騏別墅,名賁圜,亦名新莊。祭酒吳偉業拓而新之,易今名。有樂志堂、梅花庵、交蘆庵、嬌雪樓、鹿樵溪舍、榿亭、蒼溪亭諸勝。」園林增修與維護工程跨越易代前後,曾延請張南垣參與規劃經營。偉業愛梅詠梅,此園最晚在順治元年已改稱梅村。案偉業一生在官日短,鄉居歲久,喜愛可以自主的園居生活:「枳籬茅舍掩蒼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閒窗鶯語攤書卷,獨樹看雲上嘯臺。桑落酒香盧橘美,釣船斜繫草堂開。」但他也始終關懷人事滄桑,以詩名世,尤擅以歌行體詠歎興亡感慨,有詩史之譽。
鼎革之後,偉業欲以遺民自居,隱逸終老。順治十年(1653)迫於情勢,應召北上接受官職,三年後辭歸。此後自嘲為「兩截人」、「天下大苦人」,以不能持守節操抱憾終生。在深自痛悔的歲月中,梅村家園的山水花木,提供他稍堪撫慰的力量。臨終作〈與子暻疏〉云「吾生平無長物,唯經賁園,約費萬金。今三子頗有頭角,若能效陳、鄭累世同居之義,吾死且目。倘因門戶不一,松菊荒涼,則便為大不孝。」賁園即梅村,他期許梅村可以作為家族子孫累世同居之地,賦予園林家族倫理的情感意涵。
吳偉業的戲曲創作
劇作有《秣稜春》傳奇,《臨春閣》《通天台》雜劇,三劇都是藉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秣稜春》主軸是南唐重臣之子徐適和將軍之女黃展娘的離奇愛情故事,其間穿插許多仙境情節。南唐亡國之君李煜、嬪妃、遺老遺少紛紛登場,情節荒誕奇異。作者自述創作此劇的心境「西宮舊事餘殘夢,南內新詞總斷腸」,意在藉南唐故事抒發黍離之悲。《臨春閣》本事出《隋書‧譙國夫人傳》,譙國夫人冼氏總領嶺南六州兵馬,大展軍威。陳後主賜宴臨春閣,命貴妃張麗華起草敕書,褒獎冼氏。陳後主與張麗華聽智勝彈師說法,禪師暗示陳有亡國之亂。不久,隋兵入侵,江南淪陷,冼氏解甲,入山修道而去。此劇陳後主影指南明福王,陳亡即明亡之寫照,寄寓極深。《通天台》本事出《陳書‧沈烱傳》,劇譜沈烱流寓長安,偶過漢武帝通天台,灑酒憑弔,登台痛哭。醉臥間,夢武帝起用賜官。沈烱以老母在堂而辭,只求回歸故鄉。沈烱夢醒,無奈仍在通天台下酒店。主角人物沈烱即作者自況,沈炯痛哭悲憤之語正是作者內心的表白。
吳偉業劇作文詞精警,高奕《新傳奇品》稱其詞「女將征西,容嬌氣壯」。
- 《吳偉業印》出處:《行書七律扇面》
- 《梅村》出處:《行書七律扇面》
- 《吳偉業印》出處:《題白描梅花七絕小品》
- 《梅村》出處:《題白描梅花七絕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