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補 / Yang Bu
楊補(1598-1657),江蘇蘇州人。字無補,又號古農、農夫,又字曰補,為一介布衣。工詩,善山水畫,下筆似黃公望。徐枋在〈楊無補傳〉中稱他「以少年屈起閭巷」,而能繼沈周、文徵明之畫學。楊補曾壯言曰:「吾將遍遊天下之名山大川,盡閱海內世家巨室之所秘藏,然後足以成吾學矣。」崇禎初年,一代風流之冠禮部尚書董其昌 (1555-1636)、徵君陳繼儒 (1558-1639);負天下重望的相國文震孟 (1574-1636)、姚希孟等人無不以詩文推許無補,而呼為小友。楊補為人孝謹,重然諾,行止無踰尺寸,鄉里重之。
明亡後隱亡鄧尉山
明亡後,楊補隱居於蘇州鄧尉山,南明朝再建之時,楊補許多舊友都在南明朝作官,紛紛勸楊補出仕。楊補不出,且嘆息道:「我已經老了!不幸遭遇世變,明朝天崩地解,這樣的巨變往古未有,我雖然身為一介平民,能夠不痛心嗎?而且,我之所以遍游各地長達二十餘年,正是為了累積我的知識,以期將來能盡傾所學,與古人爭衡,能對諸公有所幫助。現在算了吧!什麼都不用說了!」由天啟元年直至崇禎十七年,楊補先後游歷北京、南京、黃山、江南各地及浙東。明亡後,楊補退至吳門隱居。
徐枋〈楊無補傳〉及錢謙益(1582-1664)〈處士楊君無補墓誌銘〉中皆著力描述楊補既有話直言,又細膩婉曲的個性。楊補為楊文驄(龍友,1597-1646)好友,當時,輔政的馬士英(?-1646)為楊文驄之妻兄,但楊文聰並未盡力勸諫馬士英,以致南明朝國事日壞。楊補知道了,便說:「龍友不言,可以絶交矣!」又告訴楊文驄:「這三十年來,天下人皆敬重你,除了因為你的文章、聲望和氣節,更因為期盼你能輔佐正人君子,現在你位居能夠諫言之位,卻只說一些當權者想聽的話,實在讓天下人都對你感到失望。現在南明幾乎要覆亡了,你如何向天下人致歉呢?」楊文驄聽了非常慚愧。
謝世時囑咐將家產盡歸徐枋
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清朝下達薙髮令:「京城內外,限十日;各省自詔令到達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此命令一出,許多地方皆掀起了抗清活動,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發生在這段時間。在這個時期中,死者無算,徐枋之父徐汧也是其中一人。楊補與徐汧友善,深知徐汧的性情。當楊補在山中聽聞清朝下達薙髮令,他感到大勢不妙,愀然變色,說:「唉,徐公將要殉死了」,言畢泣下。過了不久,果然傳來徐汧殉國的消息。徐汧過世後,楊補仍常至徐枋居處走動,兩人為忘年之交。楊補雖欲終生隱居山中,但遺民的生活仍需要金錢,楊補也曾經入一位故交之門為幕客,但這與他的志向不合,楊補始終鬱鬱寡歡,不久臥病將死。臨終前,楊補交待其子楊照說:「我平生交游甚廣,但大部的人都比不上徐枋。即使是書畫小道,但以徐枋的能力,定能繼承。我有畫本數百幅,將它全部交給徐枋吧!」楊補謝世後,楊照果然遵照父親的遺言,傾其家所藏盡歸徐枋。
徐枋感念身為父執輩的楊補,在其傳後的贊語中寫道:「當國家全盛之時,楊補以布衣的身份遊歷京城,名動公卿。士紳大夫們爭相禮遇,惟恐不及,那是何等的盛況!古人說的『通隱』(遨遊人世的曠達隱士),不就是這樣嗎?我自己親與楊補交遊,也覺得他是一個溫和平靜的長者。只是在明清易代以後,楊補不得不屈就自己入幕維生,生活的磨難實在讓他心情憂傷。最後他抑鬱而死,的確是有原因的。」
楊補父子 二人 連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