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弘圖 / Gao Hongtu
- 稱號:明亡絕食殉國
高弘圖(1583-1645),山東膠州人。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硜齋,南明福王時宰相。性沈毅,有器量,博學多識。中萬曆三十七年(1609)舉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時年二十八歲,授中書舍人,行使南京時,從焦竑(1540-1620)學治古文,名愈重。後丁父艱,天啟初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其時秦藩校尉金鉤、潘福肆惡虐民,弘圖廉得其狀,治以重法,藩校歛跡,秦人得以安居樂業。後因上書觸犯熹宗,奪俸兩年。天啟六年(1626)因忤魏忠賢而被罷官。崇禎三年(1630)春復官,任左僉都御史,後升任左都御史。
恥與中官並坐,上七疏明志
崇禎五年(1632)改任工部右侍郎,崇禎帝命中官張彝憲為監戶、工二部出納,高弘圖恥與並坐,上七疏乞休以明志,觸怒崇禎帝,因而再次被削職,回鄉隱居於太古堂。崇禎十五年(1642),膠州有兵警,弘圖破家產召募義勇,與在籍參將談震采、膠州知州郭文祥守州城,城賴以全。
明亡後流寓會稽,絕食殉國
崇禎十六年(1643),因守城事聞而復官,補南京兵部右侍郎,繼而升戶部尚書。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擁為新主,高弘圖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這時,其家鄉膠州已淪於清兵之手。順治二年(1645),弘圖曾渡錢塘,欲約逐臣劉宗周為外援,抵越而金陵不守。明亡,豫王以書幣召不應,弘圖流寓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有感於國破家亡,遂絕食九日而死。著有《太古堂集》。
高弘圖與「太古堂」
「太古堂」原為大理寺評事膠州人趙任的別墅,名為「皆山樓」,其中有白雲軒、餐霞亭等景致。明代文人陶允嘉《游嶗山記》一文記道:「堂曰皆山,樓二,一以寢息,一以貯書畫灑鐺。牖南啟而華樓聳其前,北啟而鳳凰障其後。東西二園,西園植桃、李、梨、棗之屬,百棵正放花;東植檜柏,有亭居之,尚未名。後高崗植松數千株,浮翠作濤。」黃宗昌在《嶗山志》中記此處為「華陰山居」。
高弘圖罷官後游覽嶗山時,喜愛此處景色殊麗,而趙任正意欲歸老膠州故里,於是將皆山樓贈與高弘圖。高弘圖將其更名為「太古堂」,並撰〈吾堂序〉一文。在他的〈嶗山九遊記〉中,還自稱「太古居停」,意指太古堂乃暫時寄居之處。
崇禎十六年,高弘圖復官,離開太古堂去南京任職。此處被曾任縣令的膠州人王錦購得,其子孫或家居華陰,或家居膠州,其後裔王大來乃清代膠州著名文人,曾一度遷居華陰,對嶗山多有詩文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