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愚菴真貴 / Shi Zhengui
- 出家地:四川東普慈雲寺
- 住持:北京慈慧寺
愚庵真貴(1558-1635後),即玉庵真貴,名真貴,號玉庵,一號愚庵,四川安嶽人。俗姓劉,母親汪氏,家裡共有三兄弟,真貴為家中長子。隆慶三年 ( 1569),十二歲的真貴與四十六歲的父親一同出家,真貴的父親即後來慈慧寺的無瑕明玉(1524-1595)。真貴父子出家後互為師徒,開啟艱苦的行腳生活。
無瑕明玉與愚菴真貴為父子師徒,行腳雲遊十五年
根據學者潘家猛研究,自萬曆初年起,真貴父子先後參訪普陀、金陵、京師以及五台山,寓三塔寺,禮《華嚴經》,經六十萬字,一字一拜,每晝夜必稽首三千。如是者,經三匝。真貴於萬曆九年(1581)春季到五臺山清涼寺掛錫,並在此搜集諸論,潛心創作《因明入正理論集解》,到萬曆十一年(1583)夏方才完成書稿。空印鎮澄(1547-1617)閱覽書稿後,於萬曆十一年中秋日開始為此書作序。可知真貴萬曆九年至十一年一直在五臺山禮拜《華嚴經》,並撰寫他的第一部著作。據真貴所作《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並序》的署名「蜀東普慈雲寺沙門真貴」可知真貴的僧籍為蜀東普慈雲寺。萬曆十二年(1584),真貴父子復至京之碧峰寺,禮《法華經》六萬餘字。一字一拜,晝夜不倦,如前者,十二匝。自隆慶三年(1569)出家至萬曆十二年(1584)為止,真貴父子四處參訪遊學達十五年之久。
中年傳法京師,創建北京慈慧寺
萬曆十七年(1589),太監、王公貴族等人欲建立精舍,作為無暇明玉的「養老所」、玉菴真貴的「弘法所」。此寺即「北京慈慧寺」,眾人見真貴「風骨清澈,談論淵閎」,於是便請真貴做住持。李太后聞之此事後,又對此寺捐資增繕,並於萬曆十九年(1591)賜以大藏經,賜名「慈慧」。慈慧寺起初建成於萬曆二十年(1592),形式類似於茶庵,規模不大,其後真貴因感慨前來京師問法的釋子「無馳擔所」(沒有地方落腳),於是決心繼續籌募,擴大寺廟的規模,「安像,安藏,安十方僧单、十方僧供」至萬曆三十年(1602)時,慈慧寺方才告成。真貴籌建慈慧寺的過程,在《勒賜慈慧寺十方禪院園地碑記》中有詳細記載。該碑記由陶望齡撰文,同鄉好友黃輝書丹,左宗郢篆額,吳之驥鐫,立碑時間為「萬曆三十年歲次壬寅四月吉日」,現今仍存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下關西。真貴的義舉不僅受到李太后的支持,朝中大臣也紛紛響應,「終始八年,而殿宇門廡、寮舍、庖湢、椰林所宜有者,靡不具備。……凡寺屋與下院之在黃村者,楹八十有奇,蔬粟之地畦三千有二百畝」,真貴可稱是慈慧寺真正的開山比丘。
真貴於華嚴、天臺、唯識、因明、禪等皆有所學,但以華嚴、唯識的傳習為主。潘家猛先生指出,真貴的卒年無法斷定,他所見到最晚的著作為明崇禎三年(1630),真貴於七十三歲高齡作成的《仁王經科疏》。該書序言落款為:「京師慈慧寺開山,嗣賢首宗第二十五代,前欽依皇壇承旨講經論,賜紫玉環比丘。蜀東普真貴謹序。」真貴自署嗣法賢首宗第二十五代,還提到有法嗣弟子敬賢忠、湛一肫二人,法孫海濶一人。何創時基金會雲端博物館所展出的手卷落款為「崇禎歲次乙亥(1635)菊月望日前,欽依皇壇承旨講經論特賜千佛紫衣傳賢首宗第二十五代,慈慧開山比丘蜀東普真貴題」,時間為崇禎八年(1635),可知真貴活到七十八歲之後。
巴蜀才子黃輝全力協助慈慧寺募建
萬曆十七年(1589),黃輝進入翰林院任職,名聲遍布天下。他雅好禪學,在北京與公安三袁兄弟、陶望齡等社會名流結「葡萄社」,參禪論道。無瑕明玉與真貴父子入京後,黃輝因同鄉之誼、慕道之心,積極協助慈慧寺的募建。根據《長安客話》卷三記載,慈慧寺「寺中栴檀金像,乃黃太史輝手自撥蠟,精工特甚。」可見黃輝對此寺所傾注的心力。
清代筆記《池北偶談》中更記載了一則〈蜘蛛塔〉的故事:「京師城西慈慧寺有蜘蛛塔,萬曆中,少詹南充黃公平倩(黃輝)書碑。平倩耽禪悦,與僧愚菴善,嘗住此寺。一日方誦金剛經次,一蜘蛛緣案上,向佛而俯,驅之復來,黃曰:『爾以聽經來耶?』為誦終卷,又為説情想因緣竟,蜘蛛立蜕化去,因以桑門法起塔,復書碑記其事云。」故事是說,黃輝與愚菴和尚交情很好,黃輝因此常住在慈慧寺參禪禮佛。有一天,有一隻蜘蛛爬上書桌來聽黃輝誦讀《金剛經》,而且在聽完黃輝說因緣後,立刻蛻去。黃輝為了紀念這隻有靈性的蜘蛛,為牠建了塔,還為牠書寫碑記。
積極營救熊廷弼,並為其收屍安葬
據孫承澤所撰《天府廣記》中記載,兵部尚書熊廷弼遭魏忠賢黨誣陷,被逮至京候審時,人們都擔心受到連累,不敢過問,只有真貴讓熊廷弼居停寺中。好友姚希孟每天來探望熊廷弼,毫不擔心寺門外林立巡邏的士兵。熊廷弼遭處決後,真貴請人收其屍骸、埋於寺旁。崇禎初年,韓爌為熊廷弼洗刷寃情,崇禎帝准令熊廷弼子以屍歸葬,但沒有人知道在哪裡。真貴便引示其子屍骸所在,人們都歌誦真貴的高義。
上海博物館藏陳洪綬《雅集圖》卷圖繪名流聽「愚菴和尚」講道
上海博物館藏陳洪綬《雅集圖》卷中圖繪九人,每人上方皆用泥金題有人物名,自右向左依次為:陶君奭(陶奭齡)、黃昭素(黃輝)、王靜虛(王贊化)、陶幼美(陶允嘉)、愚庵和尚(愚菴真貴)、米仲詔(米萬鍾)、陶周望(陶望齡)、袁伯修(袁宗道)、袁中郎(袁宏道)。學者李蘭指出,陳洪綬《雅集圖卷》是畫家應好友陶渻(?-1649)之托,為紀念其祖父陶允嘉(1556-1662)虔誠的佛教信仰而特別繪製的畫作。該圖描繪了明末社會藝文名流聚首雅集的情景。愚庵和尚居中講解佛道,几案上方繪一尊佛像,點明談佛聚會的主題。眾文士圍坐在花園中的石桌旁,傾聽愚庵和尚說法。
資料來源:
潘家猛:〈明代高僧玉庵真貴及其新見著作《成唯識論直指》考述〉,《佛學研究》,2020,頁113-124。
李蘭〈陳洪綬《雅集圖卷》考〉,《上海博物館集刊》,2012,頁116-133。
延伸閱讀:上海博物館藏陳洪綬《雅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