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 / Xia Yunyi
夏允彝(1596-1645),上海松江人。字彝仲,號瑗公。自幼敏於學,加之庭訓嚴格,奠定了日後文章通博,吐言成論的基礎。
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孝廉,此後伏處郡邑十七年,益肆力於學。松江別稱雲間,允彝和同邑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幾社」,詩文酬和,切實治學,既不預聞朝政,又無虛矯習氣,一時雲間有「古今文詞甲天下」之稱。同儕間的交遊使允彝的思想日趨成熟,文名也逐漸傳開。
任長樂知縣,善決疑獄
崇禎十年(1637)中進士,時年四十二歲,授福建長樂知縣。體恤民間疾苦,革除弊俗,懲治豪猾,尤以善決疑獄聞名閩中。在任五年,政績卓著,吏部舉天下廉能知縣七人,允彝被推為第一。獲崇禎帝召見,大臣方岳貢等力稱其賢,將特擢,會丁母憂,未及用。
起兵抗清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失守。夏允彝募集義兵,拜謁史可法,謀劃興復事。南明弘光立,詔徵允彝吏部考功司主事,其長女淑吉智識過人,分析說「君相失德,東南必敗,曷先結廬於鄉」。允彝聽從了她的建議,事後對人說:「弘光之世,予得潔軀者,吾女之力也」。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各地人民紛紛起義抗清。在乾坤板蕩之際,允彝網羅健兒武勇,聯絡部署,作勤王的準備。江南副總兵吳志葵,是允彝的門生,在其勸說下,起兵吳淞。允彝入其軍為之飛書走檄,好友陳子龍、徐孚遠等四方響應。可惜由於參與者都是沒經驗的文士,對用兵作戰並不在行,最後失敗告終。
八月松江陷,清軍統帥慕名欲一見,允彝堅拒不出。聞友人侯峒曾、黃淳耀、徐汧等皆死,作絕命詞:「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既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卓哉我友,虞求、廣成、勿齋、繩如、愨人、藴生,願言從之,握手九京。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勵後人!」,從容自沉。隆武帝諡文忠,魯王諡忠節。
夏允彝的文學造詣、道德氣節,和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著有《夏文忠公集》《禹貢古今合注》《私制策》《倖存錄》等。
幾社領袖
幾社《社事始末》載其性質:「三、六、九會藝,詩酒唱酬之外,一切境外交遊,澹若忘者。至於朝政得失,門戶是非,謂非草茅書生所當與聞。而以中原壇坫,悉付之婁門、金沙兩君子(指張溥、張采),吾輩偷閒息影於東海一隅,讀書講義,圖尺寸進取已爾」。幾社一直保持濃厚地方性文人社團的性質,其後由社友所衍生的「雲間派」文學,則引領了江南一帶詞學的興盛。其中,夏允彝的文稿更是當時士人模仿的對象;當時一談到文章,都盛稱復社與幾社,一談到幾社,首推允彝。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齣提到,女主角李香君居住的媚香樓,有名公夏允彝題贈,作者特別捻出允彝,可見其人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