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伯仁 / Wen Boren

文伯仁 / Wen Boren

1502-1575
  • 稱號:《東晉–葛洪–葛稚川移居圖》文伯仁
小傳

      文伯仁(1502-1575),江蘇蘇州人。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文徵明之侄,父文奎,弟文仲義。少為諸生,負雋才,下筆數千言立就,文戰屢跡,退而耕於陽城湖之上,給二親饘粥。親沒,卜居金陵,絕意仕進。遊都門,以書畫自給。工詩畫,始居洞庭山之韓村,晚年遷虎丘西麓終焉。性暴躁,好使氣罵座,少年時曾與叔徵明相訟,因文徵明之父文林離世之後,把文家繼承權交給二子文徵明,而非長子文奎。導致文奎遷出文家祖宅,文伯仁因此與叔徵明進行訴訟,後文伯仁敗訴入獄服刑。

      伯仁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筆力清勁,巖巒鬱茂,佈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名在文徵明之下。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譽,唯構圖時有塞實之感。善畫人物,亦能詩。其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徵明細筆山水,景色疏朗,筆墨細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層疊,構圖飽滿,皴點繁密,境界鬱茂。著有《五峰集》。

文伯仁與茶

茶畫《品茶圖》

     文伯仁為文徵明之侄,畫有《品茶圖》,作於穆宗隆慶五年(1571),現藏臺北故宮。此圖描繪山林溪邊,兩位文士席地而坐,烹茶對飲,一童子在溪邊取水。畫作款識:「嫩湯自愛魚生眼,卷葉還誇碧展旗。榖雨江南佳節近,惠山泉下小船歸。幽人紗帽籠頭坐,曲徑風花繞鬢飛。酒客未通塵夢醒,靜看斜日照松扉。」文伯仁說自己喜愛初沸的茶湯,看著茶葉在沸水中,由捲曲到完全舒展開來,尤其是穀雨時節採摘的新茶最佳,人們趕忙從惠山載運泉水回來。而幽人高士們坐飲茶山,山中曲徑,沿途飛花撲面襲來,頗感愜意!文伯仁感嘆酒客們猶自沉浸紅塵,未能清醒,而茶人們則是悠閒的、靜靜欣賞落日餘暉,返照自家門扉。此詩表達了茶人的從容靜定,以及沉浸在大自然的渾然忘我,達到天人合一之境。

《攝山白鹿泉菴圖》

    文伯仁《攝山白鹿泉菴圖》,現藏臺北故宮,描繪由平地入山,沿途所見景緻,起首遠眺長江,中段棲霞寺隱於山麓,最後為白鹿泉庵。攝山在江蘇江寧縣東北,又名棲霞山。約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起,蘇州受到倭寇攻擊,文伯仁舉家避走南京,寓居於攝山白鹿泉菴附近,並與南京友人結茶社;當時菴中僧人福懋,本為蘇州竹堂寺住持,亦屬文徵明交遊圈成員,兩人與友朋常在菴中文讌詩會,稱盛一時。畫家盛時泰在《棲霞小志》中寫道:「山中原無所謂白鹿……與文德承名伯仁者,俱吳人,解茗事結社,而居自採茶炙之汲泉以試,是事在嘉靖乙卯丙辰閒時……寶應朱日藩為主客,華亭何良傅為儀制,其兄良俊為孔目,與予輩數人實為詩倡和之,其後稀矣。」茶社成員有朱曰藩、何良俊兄弟、文伯仁、盛時泰等人,這些吳中文士聚首南京白鹿泉菴,汲泉烹茶,寫詩唱和,不時舉辦文人茶會雅集。(郭淑玲博士)

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主屠呦呦,文伯仁所繪《葛仙翁移居圖》中的葛洪的圖像是其「指導教授」。 

2015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是頒給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她是一位純樸的科學家,北京大學藥理系畢業。文伯仁所繪《葛仙翁移居圖》中的東晉葛洪(283年-343年),其所編寫《肘後備急方》,第十六篇「治寒熱諸瘧方」其中一個處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屠呦呦想到了通行的煎藥法可能破壞青蒿素成分,於是學葛洪改用冷水萃取,新一代抗瘧疾藥物就此誕生。屠呦呦靠著發明能有效對抗瘧疾的藥物,大幅降低瘧疾致死率,在非洲還有亞洲拯救了上百萬人的性命。她是第一個證明青蒿素(Artemisinin)能有效抗瘧的藥學家。無論是被感染的動物還是人類,青蒿素都可以有效對抗瘧疾原蟲,在治療瘧疾上有前所未有的功效。

文徵明家族 十三人  連結分享

繼續閱讀
  • 《五峰》
    《五峰》
    出處 : 《擬王蒙山水卷》
  • 《文伯仁》
    《文伯仁》
    出處 : 《擬王蒙山水卷》
  • 《伯仁》
    《伯仁》
    出處 :《葛稚川移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