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斌 / Tang Bin
1627-1687
- 稱號:清代理學名臣
小傳
湯斌(1627-1687),河南商丘人。字孔伯,別號荊峴,晚號潛庵。明末流賊陷睢陽,其母趙太夫人因罵賊殉難。湯斌隨父避兵越中,流寓衢州,湯斌痛母氏之難,且哭且讀,哀感行人。國朝定鼎後,隨父還里。
順治九年(1652)進士,年二十六歲。歷任國史院檢討、潼關道副使、江西嶺北道參政。順治十六年(1659)乞假歸養。康熙十八年(1679),湯斌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講,參與修撰《明史》。主持過浙江鄉試。康熙二十一年(1682)充明史總裁。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年,江蘇巡撫出缺,康熙帝因湯斌有操守,派他就任。湯斌上任後,整頓吏治,打擊豪強,蠲免苛賦,建立義倉社學,宣傳儒家經典,毀棄五通神淫祠等,他在朝以敢於爭議出名。他三入史局修撰《明史》、兩次總裁史事,寫下數十萬字的明史稿;人稱「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師」。
湯斌於康熙五年(1666)時從學於孫奇逢,兼容陸王程朱思想,並將理學思想應用於施政當中,注重力行。康熙帝曾讚賞他說:「朕觀湯斌頗有實行。」湯斌認為道德修養必須身體力行,讀聖人書也必須具體實踐,不應只是每日高談闊論卻不務實際。雍正年間,入賢良祠。乾隆元年(1736),諡文正,整個清朝只有八人得此諡號。他可以和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相提並論,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清官。
陽明後學
方苞(1668-1749)撰〈重建陽明祠堂記〉開頭即寫道:「自余有聞見,百數十年間,北方真儒死而不朽者三人,曰:定興鹿太常(鹿善繼,1575-1636)、容城孫徵君(孫奇逢,1585-1675)、睢州湯文正(湯斌,1627-1687),其學皆以陽明王氏為宗。」
參考資料:
方苞:〈重建陽明祠堂記〉,《望溪集》,卷八。
繼續閱讀
印
- 《啟事》出處:《與施閏章書》
- 《湯斌 潛庵》出處 : 《自書詩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