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 / Zhou Lianggong
周亮工(1612-1672),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後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字元亮,又字減齋,號櫟園,復社成員。清初詩文家。以先世常居櫟下而自號「櫟園」,以志不忘,學者稱之曰「櫟下先生」。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濰縣知縣,遷浙江道御史。李自成起義軍入北京,周亮工奔南京從南明福王。入清歷官兩淮鹽法道,揚州兵備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遭劾赦免,康熙元年(1662),起為青州海防道,調江安糧儲道。又被劾論死,再遇赦得免。因多與前明遺老交游,故仕途屢躓屢起。亮工才幹絕倫,善經世濟民,喜議論,歷官兩朝,時時與世抵觸,屢次被劾,然神氣安祥。愛才好士,名與龔鼎孳相埒。尤嗜書畫篆刻,善鑒賞,文集中多題跋、引語、書後一類文字,對文物考古、版本改訂多有參考價值。其為詩文,貴在己出,不願蹈襲前人一字,文宗唐宋八大家,詩宗唐人。酷愛收藏,家有賴古堂,收藏圖書、字畫、硯石、古墨、銅器甚富,尤酷藏印。篆刻則古意盎然。因曾長期在福建任職,對閩茶有感性認識,所記多切合實際,所論茶事為茶史上可貴資料。這些有關閩茶的稀珍記載,廣為福建方志采擇。著有《賴古堂全集》、《書影》、《閩小記》、《字觸》、《印人傳》、《讀畫錄》等。
周亮工的貴人:張民表
崇禎初年,周亮工隨父親至河南開封探望嫁至開封文氏的長姐,遂留居開封。當時周亮工因為籍貫在南京,考不上舉人。他在開封受知於張民表,遂在張民表家任墊師,日課童子,夜晚苦讀,如此長達八年。周亮工曾如此回憶他初至張家的情況:「予初見先生(指張民表),先生謬語人曰:『此德器也,吾家子弟行當付託之!』遂使三子問業於予,凡八載。」周亮工寄籍開封後,於崇禎十二年(1639)考上北闈舉人,隔年中進士。
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圍攻開封,明軍下令決河灌城。開封決城時,民表幼子允䧶逃離饑民之口,得遇祥符知縣王燮的救援船,允䧶大喊:我乃張民表之子。舟中人平素敬仰張民表,因而獲救得免。其後允䧶流離河北,周亮工之弟周亮節尋覓了三個月才找到他,這時亮工正任山東濰縣知縣,允䧶至濰,向亮工轉述民表遺言:「吾生平為文,迄今五十年,無一表見。今國破家亡,吾死兒脫,見周子(指周亮工),道吾所以。」周亮工留允䧶於家,撫孤近十年,直到清順治七年(1650)時任福建右布政使的周亮工奉委進京代覲,才順道將允䧶送至中牟老家交與其族人,並為他擇配、贖回田莊。
周亮工搜羅張民表遺著刊行
張民表生平著述甚富,然而生前流傳絕少,唯在孫承澤(1592-1676)任祥符縣令時,曾遣人抄錄其全集二十帙。崇禎末年,周亮工因於濰縣守城有功,被舉為「天下廉卓」,入京候職,他在京師特意過訪孫承澤,請求將民表詩文鐫行於世。不料李自成攻陷京師,事遂不果。周亮工避亂返回南京,在家居期間攜允䧶四處尋訪故舊,搜討民表遺篇,滙為《原圃集》。清順治二年(1645),周亮工降清任兩淮鹽法道。三年(1646)升任淮揚海防兵備道。公務之餘,遍徵民表散逸詩文,陸續匯成《塞庵詩一續》、《二續》、《三續》。又將先前所刻《原圃集》重新付梓,合刻為原圃集一卷、塞庵詩一續一卷、二續一卷、三續一卷。近年又新發現萬曆二十三年(1595)刊印的《賦枕軒稿》,現存北京國家圖書館。
周亮工與茶
周亮工《閩小紀》
周亮工於順治四年(1647)任福建按察使、順治六年(1649)任福建右布政使、順治十年(1653)任福建左布政使,隔年調離福建。周亮工仕閩八年,撰成記錄閩地物產民情風俗的《閩小紀》,其中收錄許多關於閩茶的詩文。〈閩茶〉一則,記錄了閩地茶葉的品種、烘焙方式、製茶用泉、茶園所在地、閩地茶人,以及貯茶方式等。節錄於下:
武彝、屴崱(lìzè)、紫帽、龍山,皆產茶,僧拙于焙,既採,則先蒸而後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宮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蘿法製之者,即試之,色香亦具足,經旬月,則紫赤如故。蓋製茶者不過土著數僧耳。語三吳之法,轉轉相效,舊態畢露,此須如昔人論琵琶法,使數年不近,盡忘其故調,而後以三吳之法行之,或有當也。
《閩茶曲》堪稱閩茶簡史
周亮工作《閩茶曲》十首,自云:「閩茶實不讓吳越,但烘焙不得法耳。予視事建安,戲作閩茶曲。」十首閩茶曲,堪稱閩茶簡史。
鼓山茶可比虎丘龍井
周亮工對閩茶的烘焙手法與品質雖有不少批評,但卻對「鼓山茶」讚譽有佳,他說:「鼓山半巖茶,色香風味,當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也。雨前者,每兩僅十錢,其價廉甚。」可見「鼓山茶」味美價廉,堪比虎丘龍井。
參考資料:
周亮工:《閩小紀》,卷上。
- 《江江左右》出處 :《楷書七律扇面》
- 《柏安》出處 :《楷書七律扇面》
- 《櫟翁》出處 :《楷書七律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