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錄王維桃源行》27 x 230 cm
(傅申引首)思翁桃源行。玄宰晚年無甲子行草書精品卷,八十翁傅申署。 鈐印:涌東、君約、傅翁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遠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便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董其昌。 鈐印:玄賞齋、知制誥日講官、董其昌印 鑑藏印:步洲藏書之印、屠榮荊堂珍藏金石書畫之印
賞析
﹝唐﹞王維《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也未見人煙。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雲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後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裏共建了世外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村人驚訝地爭相邀請來客,詢問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思念家園。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出洞後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峯壑今來變。
自認爲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峯壑全然改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纔到桃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參考資料:王維:《桃源行》
解題
本件作品《桃源行》是王維改編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的樂府詩,文詩前後輝映,相互參閲可見不同形式文學之美的巧妙,别有一番趣味!全首七言三十二句,因爲内容的寄寓玄虚,諒必也感染了董其昌的書寫心境,所謂『怡懌虚無』『思逸神超』者,而在下筆之際遂格外輕快靈動,自中段以下草逐漸多於行,可見其心手會歸,下筆直欲有一瀉千里之勢。雖然如此,其使轉之間,一轉一束仍不失其對行筆的主宰性,而不流於輕率。我們或可説董其昌的筆墨掌握是理性多於感性的,這一點也是他有别於同時期的一些改革派書家如王鐸、傅山、黄道周、張瑞圖等人恣肆放意的書風之處,加以書寫行距的自然疏朗,相對地凸顯其溫文內斂、簡澹閑遠的超然意境。(陳坤一)
﹝唐﹞王維《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漁舟順溪而下,追尋那美妙的春景,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花樹繽紛,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也未見人煙。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開朗一片平川。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雲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後的朝代,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這裏共建了世外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旭日升起,村中雞犬聲響起。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村人驚訝地爭相邀請來客,詢問那世上的消息。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掃花徑;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當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世人求訪異境,不過是空望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但凡心未盡,只思念家園。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出洞後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峯壑今來變。
自認爲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峯壑全然改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當時曾記得山徑幽深,沿青溪幾回彎曲纔到桃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處,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
參考資料:王維:《桃源行》
本件作品《桃源行》是王維改編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的樂府詩,文詩前後輝映,相互參閲可見不同形式文學之美的巧妙,别有一番趣味!全首七言三十二句,因爲内容的寄寓玄虚,諒必也感染了董其昌的書寫心境,所謂『怡懌虚無』『思逸神超』者,而在下筆之際遂格外輕快靈動,自中段以下草逐漸多於行,可見其心手會歸,下筆直欲有一瀉千里之勢。雖然如此,其使轉之間,一轉一束仍不失其對行筆的主宰性,而不流於輕率。我們或可説董其昌的筆墨掌握是理性多於感性的,這一點也是他有别於同時期的一些改革派書家如王鐸、傅山、黄道周、張瑞圖等人恣肆放意的書風之處,加以書寫行距的自然疏朗,相對地凸顯其溫文內斂、簡澹閑遠的超然意境。(陳坤一)
-
董其昌《張弼(黃庭堅款)〈千字文〉題跋》
-
董其昌《王昌齡齋心五言詩》135 x 38 cm
-
董其昌《王詵蝶戀花詞》146.5 x 34 cm
-
董其昌《宋自遜驀山溪詞》115 x 32.5 cm
-
董其昌《行書實際寺碑銘》24 x 16 cm x 24頁
-
董其昌《行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卷》25.5 x 278 cm
-
董其昌《與某人書》26 x 23 cm
-
董其昌《甲戌臨懷素自叙帖》80歲 29.5 x 277 cm
-
董其昌《壬申臨懷素自叙帖》78歲 27 x 221 cm
-
董其昌《戊申臨懷素自敘帖》54歲 25 x 275 cm
-
董其昌《草書論書與臨王羲之十七帖》53歲 25 x 540 cm cm
-
董其昌《小楷千字文》57歲 18 x 48 cm x 8
-
董其昌《草書臨張旭懷素高閑帖》61歲 27 x 280 cm
-
董其昌《行書進學解》25 x 296 cm
-
董其昌《董其昌倪元璐合扇》
-
董其昌《草書七律扇面》
-
董其昌《賀平湖令陳杲菴奏最》41.5 x 71 cm
- 董其昌《張弼(黃庭堅款)〈千字文〉題跋》
- 董其昌《王昌齡齋心五言詩》135 x 38 cm
- 董其昌《王詵蝶戀花詞》146.5 x 34 cm
- 董其昌《宋自遜驀山溪詞》115 x 32.5 cm
- 董其昌《行書實際寺碑銘》24 x 16 cm x 24頁
- 董其昌《行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卷》25.5 x 278 cm
- 董其昌《與某人書》26 x 23 cm
- 董其昌《甲戌臨懷素自叙帖》80歲 29.5 x 277 cm
- 董其昌《壬申臨懷素自叙帖》78歲 27 x 221 cm
- 董其昌《戊申臨懷素自敘帖》54歲 25 x 275 cm
- 董其昌《草書論書與臨王羲之十七帖》53歲 25 x 540 cm cm
- 董其昌《小楷千字文》57歲 18 x 48 cm x 8
- 董其昌《草書臨張旭懷素高閑帖》61歲 27 x 280 cm
- 董其昌《行書進學解》25 x 296 cm
- 董其昌《董其昌倪元璐合扇》
- 董其昌《草書七律扇面》
- 董其昌《賀平湖令陳杲菴奏最》41.5 x 7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