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書實際寺碑銘》24 x 16 cm x 24頁
焚葉為香,聚沙為塔,雖飛軒繡轂,未嘗留步,月宇香樓,怡然忘返。高宗天皇大帝,乘乾撫運,出震披圖,虛己求賢,明敭待士。總章元載,夢覩法師,倏降綸言,遠令虔辟。於是臨丹檻,邇榮。師乃固請緇衣,願托净土。奉敕於西明剃落,善來忽唱,惡業疑銷,既挂三衣,俄陪四衆。翹勤遽積,思五分而非遥;精苦逾深,想三祗而未遠。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梨,慈樹森疏,悲花照灼。擁藤井於蓮臺,駈鐵圍於寶國。《實際寺碑》。余始參竹篦子話,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臥念香嚴擊竹因緣,香嚴擊竹因緣,以手敲舟中張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從上老和尚,舌頭千經萬論,觸眼穿透。是己酉年(1609)五月,舟過武塘時也,其年秋,金陵歸,忽現一念,三世境界,意識不行,凡兩日半而復,乃知大學所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正是悟境,不可作迷解也。董其昌書。 鈐印:董其昌印
賞析
實際寺碑文後之跋語,著錄於《畫禪室隨筆》卷四,按文中乙酉年(1585)董其昌三十一歲,但檢此冊中乙字卻寫作己,故書此冊時或為己酉年(1609)五十五歲。
董其昌自述十七歲學書,臨顏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世南,再學魏晉鍾繇,王羲之,一生臨摹古帖數十百種,所見真蹟名品不計其數,因臨寫勤,見識多,故而下筆皆成榘矱,壯年以後書名遍天下,求書、求題跋者眾多,因此傳世書蹟甚夥,不僅如此,他生前刊刻的單刻帖即達二十餘種,可見書法已臻於範式的境地。
此冊行書結字寫來一絲不苟,從容嫻雅,行間寬綽向來是董書的特色,看得出來他的審美思維是以淡雅為尚,在字字謹飭中卻非常強調虛實、輕重的層次感,使一字之中疏密有致,行筆深得孫過庭「變起伏於鋒杪,殊衂挫於毫芒」的旨趣,故點畫伶俐、牽絲映帶,顯現純熟靈活的技巧,不愧為優秀寫家。
再者結字風格除承襲二王以迄米、趙的韻味,似乎更得力於顏魯公《爭座位帖》,清人何焯云:「思翁行押尤得力《爭座位帖》,故用筆圓勁,視元人幾欲起乘而上。」包世臣則云:「其書能於姿致中出古淡,為書家中樸學。」相較於帖學宗師趙孟頫,董其昌以疏朗的字距,行間以及走筆的率意,標舉出他個人以禪入書,追求平淡天真、教外別傳的理念,他說:「余書與趙文敏相較,各有短長,行門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十一,吾得十七。又趙書用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耳。」
當然生的意涵並非不夠用的生疏,試看此卷雖以勁利取勢,但字形輪廓非方非圓,態勢多變,有一種蕭散隨意的趣味,因為行書結字若以圓為外廓,則易形成整齊端麗的風格,即趙字的千字一面,於是董書一面將上下字距拉開,一面採不規則的外廓結字,就產生了豐富多姿的單字體勢,觀覽時除了品會其勁利的筆法,婉暢的行走、靈動的結構,還能領略虛和蕭散的禪風章法。
凡此種種也顯示這一件抄錄他三十一歲參禪悟道經驗的作品,應是壯年時期技、藝並臻的佳構。(蔡明讚)
解題
董其昌此作品抄錄唐代思莊所撰〈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節錄)。董其昌參禪久未有得,乙酉年五月,舟過武塘時,想起「香嚴擊竹」(香嚴禪師因石頭擊竹聞聲悟道)的故事,用手敲船上的竹枝,而有所體悟。
同年秋天從金陵歸,又出現了「三世境界,意識不行,凡兩日半而復」這樣的悟道體驗,因而誌於碑文之後。實際寺碑銘,主要記述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弟子懷惲法師的生平及功業,並詳細記述了香積寺的營建以及當時規模盛況。《隆闡法師碑》鐫刻精美,在董其昌之前的王世貞評價有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遺意。
實際寺碑文後之跋語,著錄於《畫禪室隨筆》卷四,按文中乙酉年(1585)董其昌三十一歲,但檢此冊中乙字卻寫作己,故書此冊時或為己酉年(1609)五十五歲。
董其昌自述十七歲學書,臨顏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世南,再學魏晉鍾繇,王羲之,一生臨摹古帖數十百種,所見真蹟名品不計其數,因臨寫勤,見識多,故而下筆皆成榘矱,壯年以後書名遍天下,求書、求題跋者眾多,因此傳世書蹟甚夥,不僅如此,他生前刊刻的單刻帖即達二十餘種,可見書法已臻於範式的境地。
此冊行書結字寫來一絲不苟,從容嫻雅,行間寬綽向來是董書的特色,看得出來他的審美思維是以淡雅為尚,在字字謹飭中卻非常強調虛實、輕重的層次感,使一字之中疏密有致,行筆深得孫過庭「變起伏於鋒杪,殊衂挫於毫芒」的旨趣,故點畫伶俐、牽絲映帶,顯現純熟靈活的技巧,不愧為優秀寫家。
再者結字風格除承襲二王以迄米、趙的韻味,似乎更得力於顏魯公《爭座位帖》,清人何焯云:「思翁行押尤得力《爭座位帖》,故用筆圓勁,視元人幾欲起乘而上。」包世臣則云:「其書能於姿致中出古淡,為書家中樸學。」相較於帖學宗師趙孟頫,董其昌以疏朗的字距,行間以及走筆的率意,標舉出他個人以禪入書,追求平淡天真、教外別傳的理念,他說:「余書與趙文敏相較,各有短長,行門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十一,吾得十七。又趙書用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耳。」
當然生的意涵並非不夠用的生疏,試看此卷雖以勁利取勢,但字形輪廓非方非圓,態勢多變,有一種蕭散隨意的趣味,因為行書結字若以圓為外廓,則易形成整齊端麗的風格,即趙字的千字一面,於是董書一面將上下字距拉開,一面採不規則的外廓結字,就產生了豐富多姿的單字體勢,觀覽時除了品會其勁利的筆法,婉暢的行走、靈動的結構,還能領略虛和蕭散的禪風章法。
凡此種種也顯示這一件抄錄他三十一歲參禪悟道經驗的作品,應是壯年時期技、藝並臻的佳構。(蔡明讚)
董其昌此作品抄錄唐代思莊所撰〈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節錄)。董其昌參禪久未有得,乙酉年五月,舟過武塘時,想起「香嚴擊竹」(香嚴禪師因石頭擊竹聞聲悟道)的故事,用手敲船上的竹枝,而有所體悟。
同年秋天從金陵歸,又出現了「三世境界,意識不行,凡兩日半而復」這樣的悟道體驗,因而誌於碑文之後。實際寺碑銘,主要記述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弟子懷惲法師的生平及功業,並詳細記述了香積寺的營建以及當時規模盛況。《隆闡法師碑》鐫刻精美,在董其昌之前的王世貞評價有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遺意。
-
董其昌《張弼(黃庭堅款)〈千字文〉題跋》
-
董其昌《王昌齡齋心五言詩》135 x 38 cm
-
董其昌《王詵蝶戀花詞》146.5 x 34 cm
-
董其昌《宋自遜驀山溪詞》115 x 32.5 cm
-
董其昌《行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卷》25.5 x 278 cm
-
董其昌《與某人書》26 x 23 cm
-
董其昌《甲戌臨懷素自叙帖》80歲 29.5 x 277 cm
-
董其昌《壬申臨懷素自叙帖》78歲 27 x 221 cm
-
董其昌《戊申臨懷素自敘帖》54歲 25 x 275 cm
-
董其昌《録王維桃源行》27 x 230 cm
-
董其昌《草書論書與臨王羲之十七帖》53歲 25 x 540 cm cm
-
董其昌《小楷千字文》57歲 18 x 48 cm x 8
-
董其昌《草書臨張旭懷素高閑帖》61歲 27 x 280 cm
-
董其昌《行書進學解》25 x 296 cm
-
董其昌《董其昌倪元璐合扇》
-
董其昌《草書七律扇面》
-
董其昌《賀平湖令陳杲菴奏最》41.5 x 71 cm
- 董其昌《張弼(黃庭堅款)〈千字文〉題跋》
- 董其昌《王昌齡齋心五言詩》135 x 38 cm
- 董其昌《王詵蝶戀花詞》146.5 x 34 cm
- 董其昌《宋自遜驀山溪詞》115 x 32.5 cm
- 董其昌《行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卷》25.5 x 278 cm
- 董其昌《與某人書》26 x 23 cm
- 董其昌《甲戌臨懷素自叙帖》80歲 29.5 x 277 cm
- 董其昌《壬申臨懷素自叙帖》78歲 27 x 221 cm
- 董其昌《戊申臨懷素自敘帖》54歲 25 x 275 cm
- 董其昌《録王維桃源行》27 x 230 cm
- 董其昌《草書論書與臨王羲之十七帖》53歲 25 x 540 cm cm
- 董其昌《小楷千字文》57歲 18 x 48 cm x 8
- 董其昌《草書臨張旭懷素高閑帖》61歲 27 x 280 cm
- 董其昌《行書進學解》25 x 296 cm
- 董其昌《董其昌倪元璐合扇》
- 董其昌《草書七律扇面》
- 董其昌《賀平湖令陳杲菴奏最》41.5 x 7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