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草書自作詩》187 x 47 cm
屏跡東湖上,翛然與世疏。故交深筆硯,問訊及樵漁。籬菊經霜後,園蔬過雨餘。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白毫菴道者。瑞圖。
鈐印:張瑞圖印、放鶴亭 鑑藏印 : 周氏湘雲鑑賞金石書畫印
賞析
晚明書家談氣勢磅礡者,當以張瑞圖為最,其連綿草書亦不若王鐸,須以二王為範引,夾帶著思緒行走。他是將二王、蘇、米諸家的結構抽離出來,使起筆側入,直壓而進筆陣之中,直入平出,瞬間回折,而且所回折的角度,都屬強勢的銳角。使形體的尖銳緊張度,達到空前的極致,強大的運行推力做後盾,又將行距放到很寬,使這個緊壓的瞬爆張力,如排山倒海的景象橫行無阻。這在他六十歲以前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六十歲時被列入「逆案」,坐贖徙為民後,風格明顯有很大改變。
這件作品當為六十二歲以後所寫,這時可能因為劾官為民,跋扈風光不再,輾轉製作書心境和表現,也可能較為平靜和緩,是否因此用純淨的心情去接觸周遭的環境,所以有許多結構和筆法與較晚的倪元璐和王鐸有相似之處,但作書習性依舊,作品中可見得較多行楷的形體取代了飛速的狂草,使執筆運行的速度平和緩慢,線條多了一點迴旋時空,產生了另一種安詳莊重的自然景色。(陳宏勉)
此件作品款書「白毫庵道者」,與印章「放鶴亭」,可解釋此件書蹟的書寫年代以及書寫心境。崇禎三年(1630),張瑞圖因為逆黨一案被朝廷遣歸故鄉福建,他偕同如夫人賀氏隱居在晉江縣青陽鎮下行村的故里,過著恬淡優遊田園林壑的生活,經常赴白毫庵與僧人談論禪理。
所以此書蹟是張瑞圖崇禎三年後所書。白毫庵始建於宋,張瑞圖對此鄉村小廟頗有情感,早年家貧,僅靠母親機杼紡織供給,常以大麥粥充饑,張瑞圖日夜就讀該處,天啟四年至天啟六年(1624-1626)張瑞圖休假在家,請旨重修白毫庵。
印章「放鶴亭」取自北宋蘇軾〈放鶴亭記〉,全文描寫隱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愛鶴也會招來禍害。但作為隱士,就是縱酒也不要緊,反而可以逍遙自在,過著放逸的生活。
此件書蹟,行書與草書夾雜,草書比較細,行書比較粗,形成對比。行書的寫法,介於楷行之際,在小楷《嶽陽樓記》題記中曾歎曰:「以行為楷二十年矣!」在《果亭墨翰》卷六中,萬曆四十七年(1619)狀元莊際昌(1578-1629)題跋「至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畫類有科舉習氣,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其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此古今書家之已論也。張二水先生究心群帖,具體魏晉,而飄逸絕倫,以自成一家之書。」無科舉習氣,而有魏晉飄逸絕倫之風,正是此件書蹟的樣貌。
詩文內容反映隱居之樂,句中「故交深筆硯,問許及樵漁」、「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林欲楫在《明大學士張瑞圖暨夫人王氏墓誌銘》提到「胸次灑落,不屑屑問家人產」、「無樓臺之安,宗黨有舉火之累」、「請乞者與不擇人,而以充貧交之米鹽者居半。」反映了張瑞圖雖然生活清苦,以筆硯為生,卻慷慨接濟宗族友朋的灑脫心態。
解題
此詩原題〈陳伯龍有信訪余山中詩以促之〉,收於張瑞圖《白毫菴‧雜篇》,原詩為「屏跡東湖上,翛然與世踈。故交深筆研,間訊到樵漁。籬菊經霜後,園蔬過雨餘。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張瑞圖傳世詩文中還有〈陳伯龍携榼至山中〉、〈都下送陳伯龍下第南還〉等詩,可以推測陳伯龍可能與張瑞圖年輩相仿。張瑞圖寫詩催促陳伯龍來山中一聚隨後陳伯龍帶著「榼」(盛酒的器具)至山中找張瑞圖喝酒,兩人應是好朋友。
晚明書家談氣勢磅礡者,當以張瑞圖為最,其連綿草書亦不若王鐸,須以二王為範引,夾帶著思緒行走。他是將二王、蘇、米諸家的結構抽離出來,使起筆側入,直壓而進筆陣之中,直入平出,瞬間回折,而且所回折的角度,都屬強勢的銳角。使形體的尖銳緊張度,達到空前的極致,強大的運行推力做後盾,又將行距放到很寬,使這個緊壓的瞬爆張力,如排山倒海的景象橫行無阻。這在他六十歲以前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六十歲時被列入「逆案」,坐贖徙為民後,風格明顯有很大改變。
這件作品當為六十二歲以後所寫,這時可能因為劾官為民,跋扈風光不再,輾轉製作書心境和表現,也可能較為平靜和緩,是否因此用純淨的心情去接觸周遭的環境,所以有許多結構和筆法與較晚的倪元璐和王鐸有相似之處,但作書習性依舊,作品中可見得較多行楷的形體取代了飛速的狂草,使執筆運行的速度平和緩慢,線條多了一點迴旋時空,產生了另一種安詳莊重的自然景色。(陳宏勉)
此件作品款書「白毫庵道者」,與印章「放鶴亭」,可解釋此件書蹟的書寫年代以及書寫心境。崇禎三年(1630),張瑞圖因為逆黨一案被朝廷遣歸故鄉福建,他偕同如夫人賀氏隱居在晉江縣青陽鎮下行村的故里,過著恬淡優遊田園林壑的生活,經常赴白毫庵與僧人談論禪理。
所以此書蹟是張瑞圖崇禎三年後所書。白毫庵始建於宋,張瑞圖對此鄉村小廟頗有情感,早年家貧,僅靠母親機杼紡織供給,常以大麥粥充饑,張瑞圖日夜就讀該處,天啟四年至天啟六年(1624-1626)張瑞圖休假在家,請旨重修白毫庵。
印章「放鶴亭」取自北宋蘇軾〈放鶴亭記〉,全文描寫隱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愛鶴也會招來禍害。但作為隱士,就是縱酒也不要緊,反而可以逍遙自在,過著放逸的生活。
此件書蹟,行書與草書夾雜,草書比較細,行書比較粗,形成對比。行書的寫法,介於楷行之際,在小楷《嶽陽樓記》題記中曾歎曰:「以行為楷二十年矣!」在《果亭墨翰》卷六中,萬曆四十七年(1619)狀元莊際昌(1578-1629)題跋「至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畫類有科舉習氣,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其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此古今書家之已論也。張二水先生究心群帖,具體魏晉,而飄逸絕倫,以自成一家之書。」無科舉習氣,而有魏晉飄逸絕倫之風,正是此件書蹟的樣貌。
詩文內容反映隱居之樂,句中「故交深筆硯,問許及樵漁」、「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林欲楫在《明大學士張瑞圖暨夫人王氏墓誌銘》提到「胸次灑落,不屑屑問家人產」、「無樓臺之安,宗黨有舉火之累」、「請乞者與不擇人,而以充貧交之米鹽者居半。」反映了張瑞圖雖然生活清苦,以筆硯為生,卻慷慨接濟宗族友朋的灑脫心態。
此詩原題〈陳伯龍有信訪余山中詩以促之〉,收於張瑞圖《白毫菴‧雜篇》,原詩為「屏跡東湖上,翛然與世踈。故交深筆研,間訊到樵漁。籬菊經霜後,園蔬過雨餘。未全貧客供,命駕莫躊躇。」張瑞圖傳世詩文中還有〈陳伯龍携榼至山中〉、〈都下送陳伯龍下第南還〉等詩,可以推測陳伯龍可能與張瑞圖年輩相仿。張瑞圖寫詩催促陳伯龍來山中一聚隨後陳伯龍帶著「榼」(盛酒的器具)至山中找張瑞圖喝酒,兩人應是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