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無可(方以智)《與余暘書》
壽昌辛丑,敬作一文二詩,遣僧致無量之祝。已又托揭□呈致高雲客,且聞此僧病羈東苑,不知曾達老師前否?困魚止濼,梗塞艱難,徒以菜流藥鉢,隨分瘖聾OO晦行露尾。自念數十年之瓜心徹骨,而阻闊函丈如此,負慝偷安,能免桑戶之耶?近來歸塔青原,于臨江郵中,得讀蘆中五咏,音出音石,固知過量,大人駕鐵船于逆浪中得大自在。天山之肥,天O之樂,即是多世所積之增上緣,豈鍾鼎丹青足頡頏哉?弟子積憊沉疴,逃雨嚼蠟,頹然一枕,凡事俱癈,反復大作,入夢追風,不覺如候蟲絡響,O成十韻。南汪精廬,一笑一歎必矣。所悲先世之學,破巢自荒。雖有三子,竝攣螳臂。然從來絡索,一向付之老師,許序時論,質測通幾,正叶午運。明眼折中,萬世幸甚,惟憐其愚,常寄誨焉。便羽不恭,瞻伏曷既。門人以智九首。
解題
因信札中方以智自稱門人,收信人應為其師余颺(1603-?)。余颺,字賡之,號季蘆,福建莆田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與夏允彝、陳子龍同科,授宣城知縣。方以智於崇禎十二年(1639)舉於鄉,出其門下。順治十七年(1660),余颺為《周易時論合編》作序。康熙六年(1667),方以智至莆田訪其師,並將兩人交談唱和之句輯為《蘆藥合草》一書。
根據信文起首之「壽昌辛丑」,知此信札作於順治十八年(1661),時方以智應在江西新城壽昌寺。信文云,先前曾作一文二詩,為老師祝壽,不知已收到否?後文感嘆年來輾轉漂泊,負慝偷安。近日歸塔青原,在途中得讀老師蘆中五咏詩,深為嘆服。此信提到:「所悲先世之學,破巢自荒。雖有三子,竝孿螳臂。然從來絡索,一向付之老師,許序時論,質測通幾,正叶午運」。這段話牽引出方以智一身的悲愴之感及一生的終極關懷,他始終相信他們方家祖傳的易學不但可以抉人生之迷途,也可以釋宇宙之大疑,這種真理是宇宙性的,也是本體性的,可惜此義消沉已久,方以智始終耿耿於懷。書信中說的《時論》當是《周易時論合編》,此書耗盡方家家族幾代人的精力而成。「質測」大體指的是實證的學術,質測之學受明末傳教士影響甚大;「通幾」指的是東土的三教之學,其學的性質包含今日所說的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的範圍,這種知識具有價值定位的作用。此信札遣辭用字相當古雅,且富典故,頗可窺可見方以智之才學及情志。
因信札中方以智自稱門人,收信人應為其師余颺(1603-?)。余颺,字賡之,號季蘆,福建莆田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與夏允彝、陳子龍同科,授宣城知縣。方以智於崇禎十二年(1639)舉於鄉,出其門下。順治十七年(1660),余颺為《周易時論合編》作序。康熙六年(1667),方以智至莆田訪其師,並將兩人交談唱和之句輯為《蘆藥合草》一書。
根據信文起首之「壽昌辛丑」,知此信札作於順治十八年(1661),時方以智應在江西新城壽昌寺。信文云,先前曾作一文二詩,為老師祝壽,不知已收到否?後文感嘆年來輾轉漂泊,負慝偷安。近日歸塔青原,在途中得讀老師蘆中五咏詩,深為嘆服。此信提到:「所悲先世之學,破巢自荒。雖有三子,竝孿螳臂。然從來絡索,一向付之老師,許序時論,質測通幾,正叶午運」。這段話牽引出方以智一身的悲愴之感及一生的終極關懷,他始終相信他們方家祖傳的易學不但可以抉人生之迷途,也可以釋宇宙之大疑,這種真理是宇宙性的,也是本體性的,可惜此義消沉已久,方以智始終耿耿於懷。書信中說的《時論》當是《周易時論合編》,此書耗盡方家家族幾代人的精力而成。「質測」大體指的是實證的學術,質測之學受明末傳教士影響甚大;「通幾」指的是東土的三教之學,其學的性質包含今日所說的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的範圍,這種知識具有價值定位的作用。此信札遣辭用字相當古雅,且富典故,頗可窺可見方以智之才學及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