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書裙圖
王獻之書裙圖,是有關書法家王獻之,以及他的外甥羊欣的故事。時當夏日,王獻之來到了羊不疑的官署,而王獻之的外甥羊欣,穿著白色的裙子,此時在公署中睡著了。王獻之沒有叫醒羊欣,而是緩緩靠近羊欣,並拿出了毛筆,在羊欣的裙子上寫起了書法。
在沒有印刷品且法帖拓本也還沒開始的年代,好的字帖,是成為一流書法家的階梯,王獻之在羊欣裙子上的字,正是最好的字帖,最後羊欣的書法也在此之後有非常大的進步,歷史留名,書法史上有「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說,就是說想要得到王獻之的字,但買到羊欣所書也不算讓人失望。
這個故事也吸引了明代的畫家,也就是基金會所藏的王獻之書裙圖。畫面上的大屏風,左方架上的古代器物,讓整個空間洋溢著風雅的鑑古趣味,王獻之落筆的瞬間,以及安睡的羊欣,巧妙的抓到極動與極靜的剪影。榻前,還有一雙吸睛的紅鞋,這雙紅鞋當然不見於故事的原始文字記載。
這一位畫家,想要善用繪畫語言,講好這個故事。
而另一幅清代人的同題材作品,就變成另一個風味了。三位童子拉張一絹裙,好讓一旁的書法家容易書寫,低頭的王羲之,彷彿微醺,卻是抹去原故事的氣氛與情節。
對比之下,基金會藏品與原故事的連結就緊密多了。在此,還有一個更值得深入想的部分,明代的「獻之書裙圖」(基金會藏),既然已經那麼成功地描繪這個故事了,清代人為何沒有繼承這些遺產呢?原因可能很多,贊助人要求、畫家的稟賦都可能是原因之一。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可能來自於清代宮廷對於藝術品的獨佔式收藏。特別是乾隆皇帝在位時間長,臣下刻意討好他而進呈了諸多書畫重寶,好東西都在乾隆皇帝的手中了,民間自然失去了觀賞好作品的機會,當然也沒辦法善用前代文化資源,使得一些明代精彩的圖式,不能傳承到清代的畫家身上。
參考圖題跋釋文:
王獻之為吳興太守,嘗夏月入烏程令羊不疑廨中,見其子欣着白練裙晝寝,獻之書裙數幅而去,欣本工書,繇此益進云。道光戊子(1828)秋九月下澣撫蕭薌閣畫意於種石盦中,惕齋汪圻并識歲月。
作者其他作品 4
unread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