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穀祥《與王庭書》
敬求陽湖老先生(王庭),先書見成尊作幾首,然後諸公可逐位接連書之。不能預留行款者,恐多寡不齊也,不敢促迫,敢於三日告領,不為急矣。幸留神。眷生王穀祥拜。
解題
此札為王穀祥向王庭求取題詩而作。收信人王庭(1487-1571),字直夫,號陽湖,蘇州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是當地有名望的前輩。由此,我們可以推測,信札中王穀祥希望王庭先寫詩作,其他人則嗣後再書,應該是基於長幼之序,才以王庭為先。
此外,信末王穀祥雖然希望王庭在三日內完成題詩,但王穀祥也非常有禮貌的說「不敢促迫」,援引了「能事不受相促逼」一語中對文人的敬重精神,又言「不為急也」、「幸留神」,即使這些為尺牘慣用語,但多次使用,還是顯示了王穀祥對王庭的敬意。
或許因為如此,本札才採取了一種特別的形式,敘述文字恰好寫滿紙的上半部,而簽名在下,相當明顯,宛如一張拜帖,讓人感覺恭敬呈上的清朗之感。在尺牘傳統中,也有信札採取複書的形式,不過在明代是否有此範式,具體使用的習慣與範圍如何,仍須進一步研究。
此札為王穀祥向王庭求取題詩而作。收信人王庭(1487-1571),字直夫,號陽湖,蘇州人,嘉靖二年(1523)進士,是當地有名望的前輩。由此,我們可以推測,信札中王穀祥希望王庭先寫詩作,其他人則嗣後再書,應該是基於長幼之序,才以王庭為先。
此外,信末王穀祥雖然希望王庭在三日內完成題詩,但王穀祥也非常有禮貌的說「不敢促迫」,援引了「能事不受相促逼」一語中對文人的敬重精神,又言「不為急也」、「幸留神」,即使這些為尺牘慣用語,但多次使用,還是顯示了王穀祥對王庭的敬意。
或許因為如此,本札才採取了一種特別的形式,敘述文字恰好寫滿紙的上半部,而簽名在下,相當明顯,宛如一張拜帖,讓人感覺恭敬呈上的清朗之感。在尺牘傳統中,也有信札採取複書的形式,不過在明代是否有此範式,具體使用的習慣與範圍如何,仍須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