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傳)《仿米父子溪山煙雨圖》
右卷寫溪山煙雨之景,不著款印,以畫格縑素觀之,其為明人之筆無疑,而筆思縱橫,煙雲駘宕,無意求工,自脫畫史習氣。曩見白陽山人,山水簡遠奔放與此同調,知其在明人中又必屬士夫戲墨,非比作家點染也。沉湮三百餘年而落吾手,尤幸未經俗估妄增名人款字,余亦不敢率鈐藏印,庶幾臥游之餘,兼作白圭之復耳。元白居士啟功。
鈐印:元白
解題
本作為絹本水墨,長卷,山水。長卷繪近坡遠山,平緩的水渚,上有林屋行人,雲煙掩映,使人聯想到南方水氣充足、山勢相對平緩之狀。作品上並無任何款識與印記,甚至未見任何收藏印記。
就書畫收藏而言,收藏者所留下的印記與跋文,都增加了歷史的厚度,是書畫作品價值的重要部分,欣賞作品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與這些古人對話。而這樣的一件不帶有任何款識鈐印的作品,乍見確實讓人毫無頭緒。
幸運的是,本卷後來被近代學者啟功收藏,並於卷後跋書。收藏這卷被長期被淹沒歷史中的作品,啟功寫下:「沉湮三百餘年而落吾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除了情感上的激動外,啟功還積極運用他的所見所學,試著跨越作品鑑定相關資訊缺乏的現況,一步一步推進我們對這件作品的認識。
啟功先由時代風格與作品的物質性著手。經過初步觀察,啟功指出,不論是用來繪寫畫作的絹,或是從畫作整體的風格來看,這件作品的繪寫時間,應該落在明代。
初步定位畫作為明畫後,啟功再深入品賞作品,他認為畫作風格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重點,首先是運筆有相當的自信,不斤斤計較於技巧,所以能相對自由地揮灑出煙雲壟罩、水氣變換的景象。要能完成這樣一幅畫,功力與個人修養缺一不可,並非一般畫工可以勝任。而且,這幅畫作還引取了米家雲山這一古代典範,也就是使用簡潔的筆墨,繪寫雲霧繚繞飽含水氣的山水風景。在這個基礎上,啟功聯想到了明代的重要書畫家:陳淳。
所以,啟功判斷,他所收藏的這幅無款畫作,不但是明代的作品,而且作者應該是相當有修養的藝術家,且與陳淳相當有關聯。
經過逐步深入賞鑑作品,推敲這件作品的定位後,讓我們看到一番新的景象,而原本畫作上不見款識鈐印、參考資料缺乏的缺憾,在此,反而成了一個優點,因為這幅品質很好且可以歸屬於陳淳相關的明代佳作,也就沒有任何干擾畫面的外加物。啟功也決定保留這個優點,不於畫作中鈐押收藏印記:「尤幸未經俗估妄增名人款字,余亦不敢率鈐藏印」,同時,啟功也想到《詩經》以白圭作為言多必失的隱喻,《詩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因此,啟功也期待自己這樣的作為,可以符合這個古老的道德訓誡。
跟著啟功的腳步,欣賞曾在他收藏中的繪畫,我們了解如何循序漸進的的欣賞、研究作品,也感受到他對於這件作品的欣賞,以及一個學者寶愛作品的心情。
本作為絹本水墨,長卷,山水。長卷繪近坡遠山,平緩的水渚,上有林屋行人,雲煙掩映,使人聯想到南方水氣充足、山勢相對平緩之狀。作品上並無任何款識與印記,甚至未見任何收藏印記。
就書畫收藏而言,收藏者所留下的印記與跋文,都增加了歷史的厚度,是書畫作品價值的重要部分,欣賞作品的同時,我們也可以與這些古人對話。而這樣的一件不帶有任何款識鈐印的作品,乍見確實讓人毫無頭緒。
幸運的是,本卷後來被近代學者啟功收藏,並於卷後跋書。收藏這卷被長期被淹沒歷史中的作品,啟功寫下:「沉湮三百餘年而落吾手」,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除了情感上的激動外,啟功還積極運用他的所見所學,試著跨越作品鑑定相關資訊缺乏的現況,一步一步推進我們對這件作品的認識。
啟功先由時代風格與作品的物質性著手。經過初步觀察,啟功指出,不論是用來繪寫畫作的絹,或是從畫作整體的風格來看,這件作品的繪寫時間,應該落在明代。
初步定位畫作為明畫後,啟功再深入品賞作品,他認為畫作風格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重點,首先是運筆有相當的自信,不斤斤計較於技巧,所以能相對自由地揮灑出煙雲壟罩、水氣變換的景象。要能完成這樣一幅畫,功力與個人修養缺一不可,並非一般畫工可以勝任。而且,這幅畫作還引取了米家雲山這一古代典範,也就是使用簡潔的筆墨,繪寫雲霧繚繞飽含水氣的山水風景。在這個基礎上,啟功聯想到了明代的重要書畫家:陳淳。
所以,啟功判斷,他所收藏的這幅無款畫作,不但是明代的作品,而且作者應該是相當有修養的藝術家,且與陳淳相當有關聯。
經過逐步深入賞鑑作品,推敲這件作品的定位後,讓我們看到一番新的景象,而原本畫作上不見款識鈐印、參考資料缺乏的缺憾,在此,反而成了一個優點,因為這幅品質很好且可以歸屬於陳淳相關的明代佳作,也就沒有任何干擾畫面的外加物。啟功也決定保留這個優點,不於畫作中鈐押收藏印記:「尤幸未經俗估妄增名人款字,余亦不敢率鈐藏印」,同時,啟功也想到《詩經》以白圭作為言多必失的隱喻,《詩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因此,啟功也期待自己這樣的作為,可以符合這個古老的道德訓誡。
跟著啟功的腳步,欣賞曾在他收藏中的繪畫,我們了解如何循序漸進的的欣賞、研究作品,也感受到他對於這件作品的欣賞,以及一個學者寶愛作品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