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太原段帖》26 x 12.5 cm x 20頁
勞斤運醜字,當重邀武騎之榮,面謝不盡。賤名寫來三行,大小唯擇過之,末借重芳名,禮也。叔玉文兄。弟山頓首。
儘此字排之石上,不必輒滿,寧橫勿順,在叔玉兄編排。山拜。
解題
此二通信札出於《太原段帖》,其字口清晰,幾無漫漶之石花,對照現今拓本,知為初期所拓。是帖乃傅山學生段匯集傅山晚年書蹟所刻的一部帖。帖中大部份書跡完成於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傅山親自選定以為傳世的書蹟,乃畢生扛頂之作,可與王鐸〈擬山園帖〉並列。
《太原段帖》共計四卷二十八塊石刻,摹刻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兩年後告成。學者白謙慎在《傅山的世界》提到,「刻此帖時,傅山尚健在。《太原段帖》中收有傅山致段的兩通信札,證明傅山曾與段討論過這部帖的刻拓。傅山當然知道,這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所能見到的他的最後一部書作刻帖。」白謙慎提到的這兩通信札,正是本作所收入的兩件。
傅山此二信札寫給「叔玉文兄」,為段,字叔玉,山西太原人,康熙十三年(1674)拜入傅山門下。其人博通經史,潛心古學。工楷法,尤精鐫刻。傅山凡有佳札,必令叔玉為其鐫刻,今人稱之為〈太原段帖〉。傅山說,勞煩叔玉兄為其刻字於石上,刻時還需揀選大小,文末依照禮制,請叔玉勒名。另一段文字又說,請以此字排列於石上,不必放滿,用橫式,勿用直式。
此二通信札出於《太原段帖》,其字口清晰,幾無漫漶之石花,對照現今拓本,知為初期所拓。是帖乃傅山學生段匯集傅山晚年書蹟所刻的一部帖。帖中大部份書跡完成於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傅山親自選定以為傳世的書蹟,乃畢生扛頂之作,可與王鐸〈擬山園帖〉並列。
《太原段帖》共計四卷二十八塊石刻,摹刻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兩年後告成。學者白謙慎在《傅山的世界》提到,「刻此帖時,傅山尚健在。《太原段帖》中收有傅山致段的兩通信札,證明傅山曾與段討論過這部帖的刻拓。傅山當然知道,這可能是他有生之年所能見到的他的最後一部書作刻帖。」白謙慎提到的這兩通信札,正是本作所收入的兩件。
傅山此二信札寫給「叔玉文兄」,為段,字叔玉,山西太原人,康熙十三年(1674)拜入傅山門下。其人博通經史,潛心古學。工楷法,尤精鐫刻。傅山凡有佳札,必令叔玉為其鐫刻,今人稱之為〈太原段帖〉。傅山說,勞煩叔玉兄為其刻字於石上,刻時還需揀選大小,文末依照禮制,請叔玉勒名。另一段文字又說,請以此字排列於石上,不必放滿,用橫式,勿用直式。
-
傅山《行草錄李商隱詩》175 x 47 cm
-
傅山《仲長統樂志論》191 x 48 cm
-
傅山《絳雪花開七絕》175 x 40 cm
-
傅山《行草錄王維詩》166.5 x 42 cm
-
傅山《嗇廬妙翰-莊子》卷 31 x 610.5 cm
-
傅山《草書錄李夢陽詩》193 x 45 cm
-
傅山《草書醉後浪書》197 x 58 cm
-
傅山《與右玄書冊》28 x 15 cm x 38頁
-
傅山《與某人書》17.5 x 17.5 cm x 3頁
-
傅山《草書杜甫貽華陽柳少府》16 x 51 cm
-
傅山《蘭花》
-
傅山《幽蘭倚石》24 x 52 cm
-
傅山《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23.5 x 51 cm
-
傅山《奇石圖》24 x 51.5 cm
- 傅山《行草錄李商隱詩》175 x 47 cm
- 傅山《仲長統樂志論》191 x 48 cm
- 傅山《絳雪花開七絕》175 x 40 cm
- 傅山《行草錄王維詩》166.5 x 42 cm
- 傅山《嗇廬妙翰-莊子》卷 31 x 610.5 cm
- 傅山《草書錄李夢陽詩》193 x 45 cm
- 傅山《草書醉後浪書》197 x 58 cm
- 傅山《與右玄書冊》28 x 15 cm x 38頁
- 傅山《與某人書》17.5 x 17.5 cm x 3頁
- 傅山《草書杜甫貽華陽柳少府》16 x 51 cm
- 傅山《蘭花》
- 傅山《幽蘭倚石》24 x 52 cm
- 傅山《王維 積雨輞川莊作》23.5 x 51 cm
- 傅山《奇石圖》24 x 51.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