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慎行《孔林恭謁後寧陽道中作》 195×111 cm
孔林恭謁後寧陽道中作。
今日何如昨日欽,回看寧有兩般心,泉從匯合方成渡,山自崇高不見岑。手檜依依杏壇邇,築場脈脈楷林沉。低徊盡日秋暘裡,慚愧無聞豈自今。
終思對聖獨欽欽,半世尋求只此心。行路方知無盡路,上山須上最高岑。陋巷正依顏樂近,浴沂誰識點心沉。回首茫茫入門意,宮牆空望昔猶今。
二無張丈出憲東魯。慎行特書舊作以贈。
鈐印:淇奧子印、孫慎行印、兩京大宗伯印
賞析
作者用禿筆似以不經意筆法粗大、濃厚、拙笨地寫出「孔林」數字,使整個畫面呈現向下壓沉的力量。而後禿筆掃出,左傾右側,前斜後欹的字形中,並從中引出一條力貫紙背,又不見縱跡的中軸線,縱貫上下,並行行筆直。展現整因虛而實的直線行氣。使人在視覺上生莊重恢闊又不凝肅的氣度。
作者又似在不經意中,使前兩行的間隔較緊,兩行的間隔較鬆,形成自然的節奏,有如透氣般的與人的呼息相應。然後在最後一行破格斜入,中途軋然而止的表現上,將力道迴蕩而起與粗大濃厚向下壓沉的孔林二字所產生的壓力遙遙相接,形成緊密完整的通篇力量,並使中間數行在此力量的壓縮中凸跳而出,形成了繪畫般的視覺效果。
中國美學上常言「盡美矣,又善也」。近人常將「善」視為單純的「道德」「倫理」性觀念。而忽略「善」原始本意乃指「生命的一種完善性呈現」。此「生命完善性」的呈現儒家指為「仁」乃是「生命的大愛與珍惜」,道家則指為「樸質」與「自然」。
孫慎行以一隻禿筆,自自在在,力透紙背,貫穿在「虛」-空間留白與「實」線條結體間,展現出樸拙、自然又恢闊、莊嚴的大美。這「大美」則需靜觀、沈澱並放棄一般美的經驗與期待,才能細細體會與進入。(辛意雲)
作者用禿筆似以不經意筆法粗大、濃厚、拙笨地寫出「孔林」數字,使整個畫面呈現向下壓沉的力量。而後禿筆掃出,左傾右側,前斜後欹的字形中,並從中引出一條力貫紙背,又不見縱跡的中軸線,縱貫上下,並行行筆直。展現整因虛而實的直線行氣。使人在視覺上生莊重恢闊又不凝肅的氣度。
作者又似在不經意中,使前兩行的間隔較緊,兩行的間隔較鬆,形成自然的節奏,有如透氣般的與人的呼息相應。然後在最後一行破格斜入,中途軋然而止的表現上,將力道迴蕩而起與粗大濃厚向下壓沉的孔林二字所產生的壓力遙遙相接,形成緊密完整的通篇力量,並使中間數行在此力量的壓縮中凸跳而出,形成了繪畫般的視覺效果。
中國美學上常言「盡美矣,又善也」。近人常將「善」視為單純的「道德」「倫理」性觀念。而忽略「善」原始本意乃指「生命的一種完善性呈現」。此「生命完善性」的呈現儒家指為「仁」乃是「生命的大愛與珍惜」,道家則指為「樸質」與「自然」。
孫慎行以一隻禿筆,自自在在,力透紙背,貫穿在「虛」-空間留白與「實」線條結體間,展現出樸拙、自然又恢闊、莊嚴的大美。這「大美」則需靜觀、沈澱並放棄一般美的經驗與期待,才能細細體會與進入。(辛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