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汝楫《與某人書》
夜來厚擾,謝謝。相見話長,仰煩清思,枕上滋不安耳。〈求忠書院碑記〉,非特張郡尊之意,亦敝郡仰望之心也。極知累靜攝欲,僭擬請斧削。念以大忠不碍于孝,此一大奇特事,非得親裁數語,不足垂遠耳。知會事在邇,老先生入城多所勞神,乞與高景老商之。日間閉戶坐一香,或上下午限定時刻接見後生輩,何如?
蓋人動念應酬,則神與氣離。閉目不起念,則神與氣合。於應用時一翕聚,乃攝養精神之大得力也。幸扣之高景老。專此謝,并附縷縷。
晚生俞汝楫再頓首啟。
求忠書院對前正學堂,孝可移忠,家庭間密切檢點,全備了致君澤民作用。道原於天,人倫內微細講求,參透了盡性至命工夫。後國朝第一忠臣祠,帝鑑奠皇圖,方草昧經綸之日用。一代讀書人,維節義于千秋。天道綿忠祀,當國家艱危之際。存三尺,藐諸孤,收英靈于十族。
解題
信內提及「高景老」即高攀龍 (1562-1626)。求忠書院在上海松江,原為鶴山書院。明萬曆三十九年 (1611),董其昌偕郡守張九德建祠祀方孝孺,並將之改名「求忠」。俞汝楫為張郡守向收信人求碑記,並且建議收信人可以每日安排一小段時間接見後生晚輩。今檢明代詩文集中,陳繼儒與董其昌皆有〈求忠書院記〉,可以參考。
信內提及「高景老」即高攀龍 (1562-1626)。求忠書院在上海松江,原為鶴山書院。明萬曆三十九年 (1611),董其昌偕郡守張九德建祠祀方孝孺,並將之改名「求忠」。俞汝楫為張郡守向收信人求碑記,並且建議收信人可以每日安排一小段時間接見後生晚輩。今檢明代詩文集中,陳繼儒與董其昌皆有〈求忠書院記〉,可以參考。
作者其他作品 0
unread me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