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水月觀音》
心經 (釋文略) 萬曆庚辰 (1580) 正月望日,佛子徐渭敬書於雲門廣孝僧院 鈐印:徐渭之印、華暗子雲居、青山捫風、天池漱僊、袖裏青蛇
鑑藏印:左海珍藏
(傅申題) 青藤居士觀音並書心經真跡,庚子夏君約傅申。 鈐印:浮生若夢、傅翁、傅申
(傅申跋) 常人所見文長書,皆為其晚年作,壽高七十三。此作才六十,故余初見時,以為非徐渭所作。甚矣,鑑定之難也。國豪又考文長曾為同鄉張元忭作觀音,並書〈心經〉其上,此作或是也。八十五翁傅申效王覺斯跋于後。
賞析
此作工楷〈心經〉不同於徐渭常見的放逸風格,類似書風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五十歲的《千字文行楷卷》、七十二歲的《晝錦堂記》、無紀年的《蘇軾黠鼠賦行楷軸》三件作品。
作品最後,有徐渭自鈐印記五方,分別為「徐渭之印」、「華暗子雲居」、「青山捫風」、「天池漱僊」、「袖裏青蛇」,直行連續而下,很有特色。首先,在徐渭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徐渭《白鹿表》墨跡(徐渭書畫全集,頁68)卷末,徐渭連續鈐蓋四方印記,與本作的狀況非常類似,又上海博物館館所藏徐渭《夜雨剪春韭》詩軸,亦四印連押,這些可以彼此互證徐渭的特殊用印方式。
解題
此〈水月觀音軸〉於萬曆庚辰(1580)正月望日作於紹興雲門廣孝寺。〈徐渭年表〉載,此年正月徐渭在紹興,符合此作之時地。
隆慶六年(1572),徐渭五十二歲。在張天復、張元忭父子努力營救下,此年除夕,徐渭被保釋出獄。隔日即赴余山園拜望張天復。
張元忭(1538-1588),字子藎,號陽和。紹興人。隆慶五年(1571)狀元,授翰林修撰。徐渭幼年即與其一同讀書,與其父、其子三代世交。萬曆二年,張元忭之父張天復(1513-1573)死,元汴回紹興守墓,邀剛出獄的徐渭撰寫《會稽縣志》,歷四月即成。經張元忭疏通,由地方官批准,徐渭正式獲釋。《徐文長佚稿》卷十七有〈張翰撰彈琴像贊〉,可知兩人情誼。
《徐文長三集》卷十六有〈答張翰撰陽和〉,乃寫給張元忭。「絹不宜小楷,燥則不入,稍濕則盡斗而煙。……。近又稍作觀音,漫寄一條,書心經於上,聊塞〈黃庭〉之委。」考察本作〈水月觀音軸〉,與徐渭自述相符,當為集中所提的「絹本觀音心經」之作。(北京 : 中華書局,1999年,頁482)
此作工楷〈心經〉不同於徐渭常見的放逸風格,類似書風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五十歲的《千字文行楷卷》、七十二歲的《晝錦堂記》、無紀年的《蘇軾黠鼠賦行楷軸》三件作品。
此〈水月觀音軸〉於萬曆庚辰(1580)正月望日作於紹興雲門廣孝寺。〈徐渭年表〉載,此年正月徐渭在紹興,符合此作之時地。
隆慶六年(1572),徐渭五十二歲。在張天復、張元忭父子努力營救下,此年除夕,徐渭被保釋出獄。隔日即赴余山園拜望張天復。
張元忭(1538-1588),字子藎,號陽和。紹興人。隆慶五年(1571)狀元,授翰林修撰。徐渭幼年即與其一同讀書,與其父、其子三代世交。萬曆二年,張元忭之父張天復(1513-1573)死,元汴回紹興守墓,邀剛出獄的徐渭撰寫《會稽縣志》,歷四月即成。經張元忭疏通,由地方官批准,徐渭正式獲釋。《徐文長佚稿》卷十七有〈張翰撰彈琴像贊〉,可知兩人情誼。
《徐文長三集》卷十六有〈答張翰撰陽和〉,乃寫給張元忭。「絹不宜小楷,燥則不入,稍濕則盡斗而煙。……。近又稍作觀音,漫寄一條,書心經於上,聊塞〈黃庭〉之委。」考察本作〈水月觀音軸〉,與徐渭自述相符,當為集中所提的「絹本觀音心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