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與徐益孫書 》
仙師臨化出遺訓時,長孺□□□□□膜拜,不獲從弟子列。化後,而始以一瓣香,叩壇投疏。荊石宗伯既為達之華陽靖廬,又手摹遺訓以授之,得非謂長孺戒行、才識,兩不負所托耶?宗伯於曇氏為凈飯,於師門為迦葉,長孺得一印可,逾於親承。然了「即心即佛」一句,則此亦筌蹄而已。大參同弟子弇山人王世貞拜書。
解題
此信札未署收信人,從內容判斷乃寫給「長孺」徐益孫,字長孺,一字孟孺,號與偕,江蘇華亭人,與屠隆、喻時、王世貞、王錫爵皆交好。信中「仙師」及「曇氏」即曇陽子(1558-1580),姓王,諱燾貞,乃明季大學士王錫爵(1534-1614)次女。曾許配徐景韶,未嫁而徐景韶死。幼奉觀音大士,世傳其於萬曆八年(1580)得道化仙而去。曇陽大師昇仙後,王世貞曾為曇陽大師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曇陽大師傳〉,遠在浙江的徐渭也為之撰〈曇大師傳略〉。許多著名文人都投其門下為弟子,如她的父親王錫爵,及王世貞、王世懋、屠隆、沈懋學(?-1596)等,可見曇陽子當時的影響力。
信文中之「荊石宗伯」為王錫爵,字元馭,號荊石,江蘇太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授翰林編修,萬曆二十一年(1593)入閣為首輔;卒贈太保,諡文肅。
王世貞說曇陽子昇仙時,徐益孫「不獲從弟子列」,曇陽子化去後,才叩壇投疏。王錫爵將徐益孫之疏送至王世貞所在之華陽靖廬,又手摹曇陽子之遺訓以授之,此舉乃是認可了徐益孫之戒行與才識。王錫爵既是曇陽子之父,也同時是其座下大弟子,他能給予徐長孺印可,「逾於親承」。王世貞接著又說,拜師、得其印可都只是工具、手段,真正重要的是體會「即心即佛」之真義。
參考圖檔:曇陽子像(尤求,上海博物館藏)
此信札未署收信人,從內容判斷乃寫給「長孺」徐益孫,字長孺,一字孟孺,號與偕,江蘇華亭人,與屠隆、喻時、王世貞、王錫爵皆交好。信中「仙師」及「曇氏」即曇陽子(1558-1580),姓王,諱燾貞,乃明季大學士王錫爵(1534-1614)次女。曾許配徐景韶,未嫁而徐景韶死。幼奉觀音大士,世傳其於萬曆八年(1580)得道化仙而去。曇陽大師昇仙後,王世貞曾為曇陽大師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曇陽大師傳〉,遠在浙江的徐渭也為之撰〈曇大師傳略〉。許多著名文人都投其門下為弟子,如她的父親王錫爵,及王世貞、王世懋、屠隆、沈懋學(?-1596)等,可見曇陽子當時的影響力。
信文中之「荊石宗伯」為王錫爵,字元馭,號荊石,江蘇太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授翰林編修,萬曆二十一年(1593)入閣為首輔;卒贈太保,諡文肅。
王世貞說曇陽子昇仙時,徐益孫「不獲從弟子列」,曇陽子化去後,才叩壇投疏。王錫爵將徐益孫之疏送至王世貞所在之華陽靖廬,又手摹曇陽子之遺訓以授之,此舉乃是認可了徐益孫之戒行與才識。王錫爵既是曇陽子之父,也同時是其座下大弟子,他能給予徐長孺印可,「逾於親承」。王世貞接著又說,拜師、得其印可都只是工具、手段,真正重要的是體會「即心即佛」之真義。
參考圖檔:曇陽子像(尤求,上海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