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瑞隆《草書墨牡丹卷》局部一
異暑。陰陽烹作炭,異暑世難逢。龍冷蛇窟竇,無陰鶴避松。一簾紅電霧,萬嶺赤芙容。安得峨嵋雪,高眠天上峰。
懷酺。傷心千萬事,欲語半絲無。水靜良魚穩,人間愛月孤。雲山渾O它,酒肆亦冰壺。O及逢清宴,瀰天樂大酺。
自題竹。藏真須明志,不畼不來書。我竹豈必得,揮毫聊自如。一盃發新興,幾竿凌清虛。世有愛竹人,按圖思有餘。
贈李公子西仲。秀腕玉無塵,靈鋒劒有神。賢哉李公子,進矣衛夫人。池水黑未黑,園蕉新又新。知君用深有,留興且藏真。
新晴柬姚解元明府。積雨天如醉,新晴曉日紅。山川擁佳色,樓榭起香風。逐客心何苦,賢官道不窮。願憑呼吸力,帝座一相通。
小除夕兒孫輩自倫水至。歲序O堪同,今年又小除。咲看新曆日,愁讀舊時書。客到移居後,文成祭灶餘。兒孫喜相見,尊酒擘園蔬。
席上贈詹兆甫憲幕。O艱聞慟哭,此合孰如君。清渙從天下,明心向日分。繪來何必鄭,澤去已知文。公實失人品,香城借大雲。
有開飲天璈。羊蘆有春酒,不肯到東山。得醉君且醉,孤閒吾自閒。月搖花露上,風引鶴聲還。遙想高唫處,相酬濠濮間。
鑑藏印:倪元璐、鴻寶、伍氏迂盦主人、伍元蕙儷荃氏、南海伍氏南雪齋秘笈印
解題
一、基本資料與風格
紙本長卷,舊題(籤條)〈倪文正公詩畫〉,前為草書寫詩文八首,墨梅在後。草書書詩皆先書詩題,再重起一行寫內文,分別是〈異暑〉、〈懷酺〉、〈自題竹〉、〈贈李公子西仲〉、〈新晴柬姚解元明府〉、〈小除夕兒孫輩自倫水至〉、〈席上贈詹兆甫憲幕〉、〈有開飲天璈〉。
畫與詩文上皆無作者款識,惟鈐有倪元璐(1594~1644)的印章,暗示了作品乃是明代倪元璐手筆。
雖作品上有倪元璐印記,但書法風格明顯與倪元璐相異,可將之視為倪元璐偽跡。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作品的書法品質甚佳,畫亦值得品味。又從紙質的保存來看,字跡因為潮濕蟲蛀而產生的破舊狀態,很像是廣東、福建一帶的品相。後於拍賣圖錄檢得一件伍瑞隆(1585~1666)〈牡丹圖〉,與本卷畫風非常相近,初步推知本作是伍瑞隆所繪。
再比對存世伍瑞隆〈草書軸〉的字跡,可知這件舊題倪文正公詩畫長卷,實理應為伍瑞隆的真跡。檢《明清廣東法書》(1981),書中第21件即為伍瑞隆〈草書雜詩冊〉,此作成於1567年伍瑞隆七十三歲之際。其草書細勁,草法嫻熟以及游絲牽帶肯定卻不過分繚繞的特色,字形多見梯形,與本作相同,如「聲」字寫法亦同,正是伍瑞榮特色。此外,本作字型大小的對比安排,相對穩妥而不過分突兀,很可能顯示了書寫技法更加純熟,也就是說,本作的成書年代更晚於〈草書雜詩冊〉。
伍瑞隆是進士出身,天啟元年(1621)廣東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崇禎十年(1637)中式副榜。官至翰林院待詔、戶部主事,曾任河南大梁兵巡道,擅長墨牡丹,風格獨樹一格,是影響廣東書畫史的重要人物。
二、詩文內容、受詩人與地緣關係
風格之外,詩文內容更支持作品歸屬的判斷,其中一首為〈新晴柬姚解元明府〉,詩題中的「姚解元明府」為受詩人。而鄉試第一名者,稱「解元」。「明府」則為縣令尊稱。翻檢史料,可知姚啟聖(1624-1683)為康熙二年(1663)鄉試第一名,又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之職。此詩受詩人為姚啟聖,無可置疑。
另一首詩為〈席上贈詹兆甫憲幕〉,經查有廣東澄海人名詹啟祚者,字兆甫。順治十四年至康熙五年(1657-1666)間任廣東香山教諭,「憲幕」者,可作教諭尊稱。
兩首詩的受詩人姚啟聖、詹啟祚,其時代與伍瑞隆相接。又入清後伍瑞隆隱居於廣東香山,從地緣上、以及姚、詹二人任官香山方面,都與伍瑞隆相關,可見這兩首詩作,確是伍瑞隆所書以贈姚、詹二人。
又姚啟聖於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任廣東香山知縣,與伍瑞隆有地緣關係,詩文也顯示了他們彼此往來,是伍瑞隆當時生活的一個面向。伍瑞隆謝世於康熙五年(1666),可知〈新晴柬姚解元明府〉一詩應當作於康熙三年至五年間。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隸漢軍鑲紅旗。字熙止,號憂庵。康熙二年(1663),鄉試中舉,授廣東香山知縣,因擅開海禁,罷官從商。三藩之亂後,捐資募兵,投入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麾下,署諸暨知縣,屢獻奇謀,擢為浙江温處僉事。康熙十五年(1676),勸降耿精忠,遷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總督,負責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復金廈,迫使鄭經退兵澎湖,授兵部尚書銜、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協助水師提督施琅收復台灣,駐守福州。1683年,因舊疾復發病逝。姚啓聖為政統軍執法嚴明,在收復台灣過程中功勳卓著。著有《憂畏軒奏疏》、《憂畏軒文告》等。
研究明代歷史的時候,應注意每一個省份地方的重要人物、歷史事件和獨特書畫風格。晚明廣東人才濟濟,明代中期就已經有四百多萬的人口,所以如果只注意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就會錯過很多優秀歷史人物的作品。
pdf 伍瑞隆 比對聲字
一、基本資料與風格
紙本長卷,舊題(籤條)〈倪文正公詩畫〉,前為草書寫詩文八首,墨梅在後。草書書詩皆先書詩題,再重起一行寫內文,分別是〈異暑〉、〈懷酺〉、〈自題竹〉、〈贈李公子西仲〉、〈新晴柬姚解元明府〉、〈小除夕兒孫輩自倫水至〉、〈席上贈詹兆甫憲幕〉、〈有開飲天璈〉。
畫與詩文上皆無作者款識,惟鈐有倪元璐(1594~1644)的印章,暗示了作品乃是明代倪元璐手筆。
雖作品上有倪元璐印記,但書法風格明顯與倪元璐相異,可將之視為倪元璐偽跡。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作品的書法品質甚佳,畫亦值得品味。又從紙質的保存來看,字跡因為潮濕蟲蛀而產生的破舊狀態,很像是廣東、福建一帶的品相。後於拍賣圖錄檢得一件伍瑞隆(1585~1666)〈牡丹圖〉,與本卷畫風非常相近,初步推知本作是伍瑞隆所繪。
再比對存世伍瑞隆〈草書軸〉的字跡,可知這件舊題倪文正公詩畫長卷,實理應為伍瑞隆的真跡。檢《明清廣東法書》(1981),書中第21件即為伍瑞隆〈草書雜詩冊〉,此作成於1567年伍瑞隆七十三歲之際。其草書細勁,草法嫻熟以及游絲牽帶肯定卻不過分繚繞的特色,字形多見梯形,與本作相同,如「聲」字寫法亦同,正是伍瑞榮特色。此外,本作字型大小的對比安排,相對穩妥而不過分突兀,很可能顯示了書寫技法更加純熟,也就是說,本作的成書年代更晚於〈草書雜詩冊〉。
伍瑞隆是進士出身,天啟元年(1621)廣東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崇禎十年(1637)中式副榜。官至翰林院待詔、戶部主事,曾任河南大梁兵巡道,擅長墨牡丹,風格獨樹一格,是影響廣東書畫史的重要人物。
二、詩文內容、受詩人與地緣關係
風格之外,詩文內容更支持作品歸屬的判斷,其中一首為〈新晴柬姚解元明府〉,詩題中的「姚解元明府」為受詩人。而鄉試第一名者,稱「解元」。「明府」則為縣令尊稱。翻檢史料,可知姚啟聖(1624-1683)為康熙二年(1663)鄉試第一名,又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之職。此詩受詩人為姚啟聖,無可置疑。
另一首詩為〈席上贈詹兆甫憲幕〉,經查有廣東澄海人名詹啟祚者,字兆甫。順治十四年至康熙五年(1657-1666)間任廣東香山教諭,「憲幕」者,可作教諭尊稱。
兩首詩的受詩人姚啟聖、詹啟祚,其時代與伍瑞隆相接。又入清後伍瑞隆隱居於廣東香山,從地緣上、以及姚、詹二人任官香山方面,都與伍瑞隆相關,可見這兩首詩作,確是伍瑞隆所書以贈姚、詹二人。
又姚啟聖於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任廣東香山知縣,與伍瑞隆有地緣關係,詩文也顯示了他們彼此往來,是伍瑞隆當時生活的一個面向。伍瑞隆謝世於康熙五年(1666),可知〈新晴柬姚解元明府〉一詩應當作於康熙三年至五年間。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隸漢軍鑲紅旗。字熙止,號憂庵。康熙二年(1663),鄉試中舉,授廣東香山知縣,因擅開海禁,罷官從商。三藩之亂後,捐資募兵,投入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麾下,署諸暨知縣,屢獻奇謀,擢為浙江温處僉事。康熙十五年(1676),勸降耿精忠,遷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總督,負責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復金廈,迫使鄭經退兵澎湖,授兵部尚書銜、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協助水師提督施琅收復台灣,駐守福州。1683年,因舊疾復發病逝。姚啓聖為政統軍執法嚴明,在收復台灣過程中功勳卓著。著有《憂畏軒奏疏》、《憂畏軒文告》等。
研究明代歷史的時候,應注意每一個省份地方的重要人物、歷史事件和獨特書畫風格。晚明廣東人才濟濟,明代中期就已經有四百多萬的人口,所以如果只注意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就會錯過很多優秀歷史人物的作品。
pdf 伍瑞隆 比對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