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業《與母舅(朱明鎬)書》
家居為親友所勸,勉強而來,到則旋悔。數日來,無一好懷,又不敢遽辭主人。夢亦極惡,想因客緒顛倒耳。暑熱特甚,薪桂為憂,恐不免生病。俶兄又行,尚欲待之同發。母舅初應西席之命,似不宜驟發歸興,王右軍有言:且住為佳耳。偉業還棹,尚有半月留此。時俶兄當至,若此意果定,同日何如?來信留此,有便先馳歸報。不一。母舅大人尊前。甥偉業頓首。
諸公持論甚正,非前日為王氏者比,敢不心附斯義。但吾等生年不幸,如此惡事,近出故人,語默兩非,不如引被高臥也。昨日始聞尊體微疴,正欲趨候。諭從軍之札,敢附一緘於京口副總兵吳昇嘉諱志葵,乃澹人之弟、坦公之兄,同鄉同年,稍可與言,恨無多絳灌交耳。札中言偉烈,即念暘母舅大表弟也。極承此君提拔,亦一話頭,可於相見時及之。不一。甥偉業頓首。
諸公在小齋偕桐江話別。天色甚涼,坐有侑觴者,敢屈母舅一過,幸即移玉,勿以其不誠而拒之。母舅大人尊前。甥偉業頓首。
解題
此三通信札寫給其母舅朱明鎬(1607-1652),字昭芑,江蘇太倉人,亦為復社名士。父朱廷璋,官至參將。朱明鎬生而穎異,十七歲補諸生,天資絕人。張溥及張采讀其文,願與之交,推服為諸友第一人。後遇明清鼎革,遂棄舉子業。明鎬每讀一書,手自勘讎,音義章句,無所不通。與張溥門人周肇(子俶,1615-1683)齊名,發憤攻讀古學,世稱「朱周」。朱明鎬長身修偉,負意氣,好持論,恢奇多聞。明鎬事親至孝,因家貧,任塾師以奉養母親。朱明鎬之父朱廷璋與吳偉業之外祖父為從兄弟,故朱明鎬為吳偉業之母舅。明鎬歿後,吳偉業為撰〈朱昭芑墓誌銘〉,文中說明鎬歿後,「余與子俶哭之極哀。屈指二十餘年,知交澌滅,唯君(指朱明鎬)及吾等為三人,每酒闌燈灺,君輒悲余之遇,而傷子俶之貧」,文末,吳偉業悲痛地說:「嗚呼!君既死,誰復有知余者乎?」可知兩人情誼至深。
第一通信札,言離家出遊,寄宿友人家中,心情不好、睡得也不好,禮貌上又無法拒絕主人,驟然歸去。信文中談及朱明鎬應聘家庭教師之事,並引用王羲之語,勸朱明鎬稍安毋躁,不要衝動辭職。
第二通信札中,提及不少晚明上海名士。吳志葵,字昇嘉,江蘇上海人,為夏允彝學生,吳禎之弟、吳培昌之兄。文中提及之「澹人」與「坦公」,為吳禎,字永錫,號澹人,江蘇上海人,與偉業同為崇禎四年進士,官至編修。吳培昌,字永生,號坦公,江蘇上海人,為吳楨之弟,崇禎十年進士,任浙江仁和縣令。
信文中說,故人為非作惡,難以為懷,只好眼不見為淨。信文後半言及「偉烈」事,並附一緘,請朱明鎬與吳志葵相見時,大可以「偉烈」之事為談資。
第三通信札,偉業邀約朱明鎬來鹿樵草堂一聚。吳偉業與桐江及諸公正在齋中話別,因坐中人酒興大發,欲邀朱明鎬一聚,望其賞光。「桐江」乃張王治(1608-1657後),字無近,號敉菴,江蘇太倉人,為張溥之弟,復社名士。王治幼從兄溥學習,弱冠貢入太學,順治四年(1647)中進士,授桐廬知縣(桐江即桐廬縣富春江別名),任內頗有政績,後因事削籍歸里,里居十八年後卒。吳偉業曾為張王治作〈張敉菴黃門五十序〉,云:「吾友張敉菴黃門,長於余一歲,少同里,長同學,晚而同事京師」,知兩人感情深厚。
此三通信札寫給其母舅朱明鎬(1607-1652),字昭芑,江蘇太倉人,亦為復社名士。父朱廷璋,官至參將。朱明鎬生而穎異,十七歲補諸生,天資絕人。張溥及張采讀其文,願與之交,推服為諸友第一人。後遇明清鼎革,遂棄舉子業。明鎬每讀一書,手自勘讎,音義章句,無所不通。與張溥門人周肇(子俶,1615-1683)齊名,發憤攻讀古學,世稱「朱周」。朱明鎬長身修偉,負意氣,好持論,恢奇多聞。明鎬事親至孝,因家貧,任塾師以奉養母親。朱明鎬之父朱廷璋與吳偉業之外祖父為從兄弟,故朱明鎬為吳偉業之母舅。明鎬歿後,吳偉業為撰〈朱昭芑墓誌銘〉,文中說明鎬歿後,「余與子俶哭之極哀。屈指二十餘年,知交澌滅,唯君(指朱明鎬)及吾等為三人,每酒闌燈灺,君輒悲余之遇,而傷子俶之貧」,文末,吳偉業悲痛地說:「嗚呼!君既死,誰復有知余者乎?」可知兩人情誼至深。
第一通信札,言離家出遊,寄宿友人家中,心情不好、睡得也不好,禮貌上又無法拒絕主人,驟然歸去。信文中談及朱明鎬應聘家庭教師之事,並引用王羲之語,勸朱明鎬稍安毋躁,不要衝動辭職。
第二通信札中,提及不少晚明上海名士。吳志葵,字昇嘉,江蘇上海人,為夏允彝學生,吳禎之弟、吳培昌之兄。文中提及之「澹人」與「坦公」,為吳禎,字永錫,號澹人,江蘇上海人,與偉業同為崇禎四年進士,官至編修。吳培昌,字永生,號坦公,江蘇上海人,為吳楨之弟,崇禎十年進士,任浙江仁和縣令。
信文中說,故人為非作惡,難以為懷,只好眼不見為淨。信文後半言及「偉烈」事,並附一緘,請朱明鎬與吳志葵相見時,大可以「偉烈」之事為談資。
第三通信札,偉業邀約朱明鎬來鹿樵草堂一聚。吳偉業與桐江及諸公正在齋中話別,因坐中人酒興大發,欲邀朱明鎬一聚,望其賞光。「桐江」乃張王治(1608-1657後),字無近,號敉菴,江蘇太倉人,為張溥之弟,復社名士。王治幼從兄溥學習,弱冠貢入太學,順治四年(1647)中進士,授桐廬知縣(桐江即桐廬縣富春江別名),任內頗有政績,後因事削籍歸里,里居十八年後卒。吳偉業曾為張王治作〈張敉菴黃門五十序〉,云:「吾友張敉菴黃門,長於余一歲,少同里,長同學,晚而同事京師」,知兩人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