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木庵《與蘭洲道秀書》
自古衲子初發足之時,只孜孜念念欲打澈箇事,既澈箇事,則求證於正眼宗師,不使墮其偏邪,然後隨分居栖水邊林下,冈與人知,以了平生之志耳。今吾徒諸位不歷,以契本有,老僧不無密,都所以為證據也。茲聞住見性院,以道自履,隨緣度年華,莫管人之知我不知我,即是正經衲子也。數時不相見,乃遺來慰,又聞欲到紫雲見老僧,然住山未久,勿煩履趨。至囑至囑。紫雲院老僧木庵手書。附蘭州首座收目。
自古以來,端的正士不得一生具地。而世諦阿師皆住名山,往往有之,何也?蓋正士操守不苟隨分待時時至則天人獻花未足其矣。此亦操守之驗也O子住草庵久矣今以承其庵之與之無碍而得住者事雖小而名節之驗也O後亦隨緣則不背宗旨為知之不宣紫雲木庵老僧手致
前勞到紫雲為老僧祝壽謝之不盡然老衲僧家本無許多人情只以禮O如是也屢聞茅庵中清瀆兼其近處信心者少而即首座O上座宜於大潛庵不知何如今大萬光來因辯輸此以慰不宣紫雲老僧木庵手書與蘭州首座公收目。
甲斐守居士到方廣寺為端山燒香兼看吾子此亦世上為人子之孝敬老僧聞之都躍弗勝但不識禮行如何耳侍者送黃瓜甚早謝謝老僧木庵書與蘭州首。
病後身尚未健無可遣目苟所畫三幅今送入寺中作裱璧不知以為何如老僧木庵再言
並候
面讀。
昨接來札,芳枝離梅臺別處茅庵此無可介懷也古人往往有之矣衲僧家本如孤雲野鶴,隨緣而已明春不妨回本山以候其時時節若至其理自彰不必區區也此復未稟方丈老僧O手復蘭州西堂公賢徒收目
鈐印:釋瑫之印、一個閒人天地間、釋瑫之印、木庵氏
解題
此札寫給「蘭州首座」,為蘭洲道秀,乃木庵性瑫之門人,於延寶六年(1678)嗣法。此札寫作時間推測於天和二年(1682)蘭洲道秀任大覺山方廣寺住持後不久。信札起首,木庵簡述和尚的生命歷程,一開始孜孜念念以求證道,後求得正眼宗師印可,接著隨分棲居,不須刻意讓人知曉。木庵舉諸弟子與己身為例,認為這都是符合前述「正經衲子」之證據。聽聞道秀住在見性院,木庵勉勵道秀,只要能「以道自履,隨緣度年華,莫管人之知我不知我」,就是正經衲子。木庵於延寶八年(1680)七十歲時退休,居於紫雲院(位於京都宇治)。道秀住山後與木庵有一段時間未見,道秀原想赴紫雲寺見木庵,但因住山未久,木庵不願勞煩道秀趨履來見,故以此札勸勉道秀。
此札寫給「蘭州首座」,為蘭洲道秀,乃木庵性瑫之門人,於延寶六年(1678)嗣法。此札寫作時間推測於天和二年(1682)蘭洲道秀任大覺山方廣寺住持後不久。信札起首,木庵簡述和尚的生命歷程,一開始孜孜念念以求證道,後求得正眼宗師印可,接著隨分棲居,不須刻意讓人知曉。木庵舉諸弟子與己身為例,認為這都是符合前述「正經衲子」之證據。聽聞道秀住在見性院,木庵勉勵道秀,只要能「以道自履,隨緣度年華,莫管人之知我不知我」,就是正經衲子。木庵於延寶八年(1680)七十歲時退休,居於紫雲院(位於京都宇治)。道秀住山後與木庵有一段時間未見,道秀原想赴紫雲寺見木庵,但因住山未久,木庵不願勞煩道秀趨履來見,故以此札勸勉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