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齡《與君凝(陳匡國)書》
昨慢別為耿,同門不乏,獨承賢弟任勞,雖世情澆薄,而足下之厚誼,固自見也。死生感篆,非筆能盡。蓋死生之所最重者,唯奠章一項。昨揮淚而誦尊製,字字傳神,言言酸鼻,直令死者欲生,生者欲死,死生感篆,又當何如哉。容當圖報,并圖所以犒尊价耳。君凝賢弟至契。不肖朱鶴齡稽顙。
解題
本書所收朱鶴齡、黃宗炎、魏禧、張怡、文柟、宋曹、丁元公等尺牘上款人,或為「君凝」,或為「均凝」、「均老」,以其收入同一冊頁,知「君凝」、「均凝」為同一人。朱鶴齡此信札寫給「君凝賢弟」,為陳匡國,江蘇蘇州人,字均寧(君凝),號非菴,為人沈靜澹雅,不汲汲於名利。年未壯,值明亡。即棄諸生,隱居東郊外婁江上,教授自給,尤好著書,嘗輯《吳逸民傳》,汪琬(1624-1691)為之撰序,且稱陳匡國「好學深思,為吳中隱逸之冠」。理學家陳瑚(1612-1675)亦曾序其詩,評其詩作「空明而宵遠,蕭疎而閒澹」。明末清初徐崧輯《百城煙水》一書,搜羅蘇州地方文獻,書中採錄了陳匡國歌詠蘇州泛月樓等名勝之詩作,可知匡國在當地活動,且在當時也有相當名氣。
朱鶴齡此信札乃感謝君凝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奠章(根據死者生平行誼所寫的祭文)。朱鶴齡盛讚君凝的文筆,說文章「字字傳神,言言酸鼻,直令死者欲生,生者欲死」,因此邊讀邊落淚。又文中「蓋死生之所最重者,唯奠章一項」,反映古人對於奠章的重視,它總結了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及後世評價,正所謂蓋棺論定者也。
本書所收朱鶴齡、黃宗炎、魏禧、張怡、文柟、宋曹、丁元公等尺牘上款人,或為「君凝」,或為「均凝」、「均老」,以其收入同一冊頁,知「君凝」、「均凝」為同一人。朱鶴齡此信札寫給「君凝賢弟」,為陳匡國,江蘇蘇州人,字均寧(君凝),號非菴,為人沈靜澹雅,不汲汲於名利。年未壯,值明亡。即棄諸生,隱居東郊外婁江上,教授自給,尤好著書,嘗輯《吳逸民傳》,汪琬(1624-1691)為之撰序,且稱陳匡國「好學深思,為吳中隱逸之冠」。理學家陳瑚(1612-1675)亦曾序其詩,評其詩作「空明而宵遠,蕭疎而閒澹」。明末清初徐崧輯《百城煙水》一書,搜羅蘇州地方文獻,書中採錄了陳匡國歌詠蘇州泛月樓等名勝之詩作,可知匡國在當地活動,且在當時也有相當名氣。
朱鶴齡此信札乃感謝君凝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奠章(根據死者生平行誼所寫的祭文)。朱鶴齡盛讚君凝的文筆,說文章「字字傳神,言言酸鼻,直令死者欲生,生者欲死」,因此邊讀邊落淚。又文中「蓋死生之所最重者,唯奠章一項」,反映古人對於奠章的重視,它總結了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及後世評價,正所謂蓋棺論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