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鎬《與豐臣秀吉書》70 x 364.5 cm
欽差經理朝鮮軍務督察院右僉都御史楊,咨爾平秀吉。
大明皇帝,因朝鮮王代爾請封,嘉爾恭順,不忍爾兩地之相戕,傷天和,用遣使臣渡海,敕封爾秀吉為日本王。爾得據有名號,雄長諸島,自宜銜戴皇恩,韜戈修德,以樂爾餘年,貽慶爾幼子,斯為永圖。胡使臣甫歸,遽敢違制背盟,以朝鮮禮文為辭,又復侵占釜山、機張之間乎?今朝鮮赴告,皇帝震怒,已逮遣使臣,更置兵部總督,另設經略經理,興問罪之師於海上。爾度爾之力,即抗朝鮮,且勝負難必。若天朝視蕞爾日本,即爾十六島中之一島耳。況爾既受王封,已為臣屬,臣與君抗,天理不容,神明且殛之。昨年爾國地大動搖,此其兆也,尚不安靜祈福,而欲日尋于兵乎。爾已六十餘歲,壽命幾何?子未十齡,孤弱何恃?聞各島之酋,俱覘爾之隙,為復讐報怨之舉。爾不銷隙,為復兵綏眾、安妥人情,乃使悍將擁兵于外,一旦諸島內變,蕭牆禍起,即清正(加藤清正)諸將,各思為王,豈肯久居爾下,將來又豈肯居爾子之下者。以理勢論之,爾不如速行罷兵,修好朝鮮,憑藉天朝之威靈,默消諸島之睥睨。其前所乞朝廷,與爾處分者何事?可明白奏來。朝廷量包乾坤,視爾與朝鮮,皆為臣子,必無偏重,爾如不自悔禍,任爾以數十萬百萬壓朝鮮,在天朝仁恩拯溺,義必討逆,亦不遠勤大兵,但敕馬步十萬,薄釜山,助朝鮮之順。福浙水兵十萬,分兩道,以樓船從南海,與爾秀吉見于烏沙,蓋且問山城君安在也。爾其慎思之。
萬曆二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印記:經理朝鮮軍務關防
解題
此乃「咨文」,據清代薛福成〈出使四國公牘序〉云:「公牘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知咨文乃同級官員間往來之公文。此咨為楊鎬寄日本豐臣秀吉,時間為「萬曆二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乃楊鎬任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朝鮮軍務之時。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豐臣秀吉調大軍渡海進攻朝鮮。萬曆二十五年正月,乃是第二回衝突爆發之時。
萬曆二十四年(1596)明廷派楊方亨、沈惟敬前往冊封,但豐臣秀吉感覺自己的要求完全沒有實現,當場發怒,封貢失敗。故楊鎬咨文中首言「胡使臣甫歸,遽敢違制背盟,以朝鮮禮文為辭,又復侵占釜山、機張之間乎?」責怪豐臣秀吉背信之辭。楊鎬先曉之以理,再動之以情。先彰明君臣之義,要求藩屬國應忠於天朝主國。「子未十齡,孤弱何恃?」此處提到豐臣的兒子豐臣秀賴(1593-1615),當時尚未滿十歲。後文又將日本之天災與人禍相連結,文中「昨年爾國地大動搖」,此即日本史有名的「伏見大地震」,加藤清正於地震發生當下,即刻趕到救援豐臣秀吉,因此有「地震加藤」的稱號,歌舞伎狂言〈地震加藤〉演繹加藤的忠勇奉公,使得這段故事家喻戶曉。
文中並提醒豐臣秀吉年事漸高,應好生自愛。信文最末口氣強硬,列舉明朝之軍力配置,以武力恫嚇豐臣秀吉。
著錄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明清中國關係文書の比較研究-台灣所在資史料を中心に》,日本東京,2021,頁64-65。
此乃「咨文」,據清代薛福成〈出使四國公牘序〉云:「公牘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知咨文乃同級官員間往來之公文。此咨為楊鎬寄日本豐臣秀吉,時間為「萬曆二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乃楊鎬任督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朝鮮軍務之時。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豐臣秀吉調大軍渡海進攻朝鮮。萬曆二十五年正月,乃是第二回衝突爆發之時。
萬曆二十四年(1596)明廷派楊方亨、沈惟敬前往冊封,但豐臣秀吉感覺自己的要求完全沒有實現,當場發怒,封貢失敗。故楊鎬咨文中首言「胡使臣甫歸,遽敢違制背盟,以朝鮮禮文為辭,又復侵占釜山、機張之間乎?」責怪豐臣秀吉背信之辭。楊鎬先曉之以理,再動之以情。先彰明君臣之義,要求藩屬國應忠於天朝主國。「子未十齡,孤弱何恃?」此處提到豐臣的兒子豐臣秀賴(1593-1615),當時尚未滿十歲。後文又將日本之天災與人禍相連結,文中「昨年爾國地大動搖」,此即日本史有名的「伏見大地震」,加藤清正於地震發生當下,即刻趕到救援豐臣秀吉,因此有「地震加藤」的稱號,歌舞伎狂言〈地震加藤〉演繹加藤的忠勇奉公,使得這段故事家喻戶曉。
文中並提醒豐臣秀吉年事漸高,應好生自愛。信文最末口氣強硬,列舉明朝之軍力配置,以武力恫嚇豐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