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淳化閣帖張芝崔子玉皇象》55歲 28 x 359 cm
學漢張芝。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不可耳。終年纏此,當復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一昨遊悉誰同,故數往虎丘,不此甚蕭索,祖希時面,(因)行藥欲數處看過,復還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云見右軍,彌(數論)﹝臨﹞聽故也。今欲歸,復何適報之遺。不知總散佳併侍郎耶?言別事有及,過謝憂勤。
二月八日復得鄱陽等,多時不耳,為慰如何, 平安等人當與行不?足不過彼與消息。
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涼,平善廣閑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遂西行,望遠懸想,何日(不)懃,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簡絕,有緣復相聞,飡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學漢崔子玉。賢女委頓,積日治此,為憂懸憔心,今已極佳,足下勿復憂念,有信來數附書知聞,以解其憂。
學吳青州刺史皇象。文武將墜,乃俾俊臣,整我皇綱,董此不虔,古君子即戎﹝是﹞(忘)身,昭其果毅,尚其桓桓,師尚七十,氣冠三軍,詩人(作)歌,如鷹如鸇,天有泰一,五將三門,地……
冬月事更劇,亭滑作敬畏,每因冷故,袖手吟古人詩數首,便了一日。見先館丈嗜吾書,吾書雖僻于蓼蟲哉,然不如學古人,其結構之法,深邃難以窺測,學之久,當有悠然會心處。語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信夫。王鐸丙戌(1646)十一月書。 鈐印:太傅王鐸、紫團山客
賞析
王鐸的臨帖經驗豐富,認為開始難以入帖,既已入帖,又難於出帖。而在這件手卷中,王鐸提到「結構之法,深邃難以窺測」,可見在運筆的基本功夫之外,王鐸非常重視結構的研究。他在《臨淳化閣帖簽注》說到:「擬者,正為世多不肯學古,轉相詬語耳。不以規矩,安能方圓。」可以和此件書蹟的款題相印證。
手卷在連綿草的表現上,和立軸有所不同,立軸的連綿草,比較圓轉,手卷的連綿草,則是有清楚的方折感以形成強烈的節奏,藉以產生左右開張的氣勢,來符合手卷橫向的伸展形式。王鐸在寫手卷的時候,似乎較為精心,筆畫轉折的交代鮮明。在書寫的習慣上,是一次沾飽墨汁,一直書寫到乾涸為止。所以可以發現首筆,或是首字都有漲墨的跡象。展卷之後,遠遠觀之,如同一幅濃淡乾枯的水墨畫。
這件作品所鈐的官印為「太傅王鐸」,乃因他在南明福王朝擔任太子太傅。此件書蹟寫於清順治三年十一月,王鐸在本年的正月任清朝禮部尚書,充《明史》副總裁,從「太傅王鐸」這方印章,或許也隱隱透露出王鐸心繫故明的幽思。
解題
此件書蹟寫於順治三年(1646),寫給「見先館丈」,為張丕吉(1609-1651),字見先,山東嘉祥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降清後於順治三年(1646年),補選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侍讀。張丕吉為王鐸在翰林院的後輩,故稱為「館丈」。王鐸說,張丕吉相當喜愛自己的書法,故寫贈之。王鐸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強調學古的重要,這是前輩對後輩衷心的勸勉與鼓勵。
王鐸的臨帖經驗豐富,認為開始難以入帖,既已入帖,又難於出帖。而在這件手卷中,王鐸提到「結構之法,深邃難以窺測」,可見在運筆的基本功夫之外,王鐸非常重視結構的研究。他在《臨淳化閣帖簽注》說到:「擬者,正為世多不肯學古,轉相詬語耳。不以規矩,安能方圓。」可以和此件書蹟的款題相印證。
手卷在連綿草的表現上,和立軸有所不同,立軸的連綿草,比較圓轉,手卷的連綿草,則是有清楚的方折感以形成強烈的節奏,藉以產生左右開張的氣勢,來符合手卷橫向的伸展形式。王鐸在寫手卷的時候,似乎較為精心,筆畫轉折的交代鮮明。在書寫的習慣上,是一次沾飽墨汁,一直書寫到乾涸為止。所以可以發現首筆,或是首字都有漲墨的跡象。展卷之後,遠遠觀之,如同一幅濃淡乾枯的水墨畫。
這件作品所鈐的官印為「太傅王鐸」,乃因他在南明福王朝擔任太子太傅。此件書蹟寫於清順治三年十一月,王鐸在本年的正月任清朝禮部尚書,充《明史》副總裁,從「太傅王鐸」這方印章,或許也隱隱透露出王鐸心繫故明的幽思。
此件書蹟寫於順治三年(1646),寫給「見先館丈」,為張丕吉(1609-1651),字見先,山東嘉祥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降清後於順治三年(1646年),補選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侍讀。張丕吉為王鐸在翰林院的後輩,故稱為「館丈」。王鐸說,張丕吉相當喜愛自己的書法,故寫贈之。王鐸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強調學古的重要,這是前輩對後輩衷心的勸勉與鼓勵。
-
王鐸《臨王羲之弘遠帖、知念帖》48歲 174 x 45 cm
-
王鐸《臨王羲之意適帖》33~47歲 253 x 49 cm
-
王鐸《臨褚庭誨辭奉帖》55歲 126.5 x 45 cm
-
王鐸《臨王獻之鄱陽帖鵝群帖》45歲 176x54 cm
-
王鐸《臨王羲之月末帖、吾唯帖、嫂安和帖》 37歲 292 × 52 cm
-
王鐸《懷友詩》55~60歲 214.5 x 45 cm
-
王鐸《上天開巖同友作》47~53歲 260 x 53.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家月末帖》44歲 199 x 52 cm
-
王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帖》42歲 281 × 63.5 cm
-
王鐸《節錄與朱元思書》48歲 193 x 51 cm
-
王鐸《臨王羲之昨得不快帖》56歲 137 x 30.5 cm
-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56歲 H237×W56 CM
-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59歲 22.5x50.5cm
-
王鐸《岳珂跋萬歲通天帖》53 x 26 cm
-
王鐸《與柱國六翁尺牘》40歲 18.5 x 11 cm x 11頁
-
王鐸《臨王羲之淳化閣帖、移屋帖、意適帖》54歲 24.5 x 97.5 cm
-
王鐸《雜書贈愚谷詩》56歲 26 x 27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弘遠帖、知念帖》48歲 174 x 45 cm
- 王鐸《臨王羲之意適帖》33~47歲 253 x 49 cm
- 王鐸《臨褚庭誨辭奉帖》55歲 126.5 x 45 cm
- 王鐸《臨王獻之鄱陽帖鵝群帖》45歲 176x54 cm
- 王鐸《臨王羲之月末帖、吾唯帖、嫂安和帖》 37歲 292 × 52 cm
- 王鐸《懷友詩》55~60歲 214.5 x 45 cm
- 王鐸《上天開巖同友作》47~53歲 260 x 53.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家月末帖》44歲 199 x 52 cm
- 王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帖》42歲 281 × 63.5 cm
- 王鐸《節錄與朱元思書》48歲 193 x 51 cm
- 王鐸《臨王羲之昨得不快帖》56歲 137 x 30.5 cm
-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56歲 H237×W56 CM
-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59歲 22.5x50.5cm
- 王鐸《岳珂跋萬歲通天帖》53 x 26 cm
- 王鐸《與柱國六翁尺牘》40歲 18.5 x 11 cm x 11頁
- 王鐸《臨王羲之淳化閣帖、移屋帖、意適帖》54歲 24.5 x 97.5 cm
- 王鐸《雜書贈愚谷詩》56歲 26 x 27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