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王羲之弘遠帖、知念帖》48歲 174 x 45 cm
弘遠比當造,頃﹝頃﹞遲見(此)子,真以日為歲。足下得(審問)旨問令。﹝頃﹞吾知念許君,與足下意(政)同。己卯(1639)夏。王鐸。
鈐印:王鐸私印
賞析
此件是兩行文字的作品,王鐸錄王羲之《知遠帖》的文字到第二行的上半,文章內容就結束,但還有書寫的空間,於是另錄一段文字,將第二行寫完。所錄第二行是王羲之《知念帖》的首段文字,在預備書寫第三行時,空間不足,於是王鐸就以落款來取代。在書寫安排上,第一行「知遠比」三字相連,接著「當造次,遲見(此)」數字相連,「子真」二字相連,「以日為歲」四字相連。第二行的「足下得問,旨」五字相連,「令吾」二字相連,「知念許」三字相連,「足下」兩字相連,「意同」兩字相連。王鐸在此件作品的處理上,字組與字組間的距離比較鮮明,有比較清楚的段落感,是王鐸的作品中,風格比較疏朗的表現。
解題
此書蹟寫於崇禎十二年(1639)夏天,王鐸四十八歲。前一年十二月,王鐸次女卒,王鐸乞歸河南孟津。崇禎十二年春天,安葬次女。所以書此作品時,仍有餘悲。王鐸在《絳帖》的題跋曾提到自己一心想斷絕書法應酬,但又因喜愛習字而無法放棄。他說:「余懶於巧仕,於詩之外,沉心于此」,並且常為了書法廢寢忘食。
此件是兩行文字的作品,王鐸錄王羲之《知遠帖》的文字到第二行的上半,文章內容就結束,但還有書寫的空間,於是另錄一段文字,將第二行寫完。所錄第二行是王羲之《知念帖》的首段文字,在預備書寫第三行時,空間不足,於是王鐸就以落款來取代。在書寫安排上,第一行「知遠比」三字相連,接著「當造次,遲見(此)」數字相連,「子真」二字相連,「以日為歲」四字相連。第二行的「足下得問,旨」五字相連,「令吾」二字相連,「知念許」三字相連,「足下」兩字相連,「意同」兩字相連。王鐸在此件作品的處理上,字組與字組間的距離比較鮮明,有比較清楚的段落感,是王鐸的作品中,風格比較疏朗的表現。
此書蹟寫於崇禎十二年(1639)夏天,王鐸四十八歲。前一年十二月,王鐸次女卒,王鐸乞歸河南孟津。崇禎十二年春天,安葬次女。所以書此作品時,仍有餘悲。王鐸在《絳帖》的題跋曾提到自己一心想斷絕書法應酬,但又因喜愛習字而無法放棄。他說:「余懶於巧仕,於詩之外,沉心于此」,並且常為了書法廢寢忘食。
-
王鐸《臨王羲之意適帖》33~47歲 253 x 49 cm
-
王鐸《臨褚庭誨辭奉帖》55歲 126.5 x 45 cm
-
王鐸《臨王獻之鄱陽帖鵝群帖》45歲 176x54 cm
-
王鐸《臨王羲之月末帖、吾唯帖、嫂安和帖》 37歲 292 × 52 cm
-
王鐸《懷友詩》55~60歲 214.5 x 45 cm
-
王鐸《上天開巖同友作》47~53歲 260 x 53.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家月末帖》44歲 199 x 52 cm
-
王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帖》42歲 281 × 63.5 cm
-
王鐸《節錄與朱元思書》48歲 193 x 51 cm
-
王鐸《臨王羲之昨得不快帖》56歲 137 x 30.5 cm
-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56歲 H237×W56 CM
-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59歲 22.5x50.5cm
-
王鐸《岳珂跋萬歲通天帖》53 x 26 cm
-
王鐸《與柱國六翁尺牘》40歲 18.5 x 11 cm x 11頁
-
王鐸《臨王羲之淳化閣帖、移屋帖、意適帖》54歲 24.5 x 97.5 cm
-
王鐸《雜書贈愚谷詩》56歲 26 x 275 cm
-
王鐸《臨淳化閣帖張芝崔子玉皇象》55歲 28 x 359 cm
- 王鐸《臨王羲之意適帖》33~47歲 253 x 49 cm
- 王鐸《臨褚庭誨辭奉帖》55歲 126.5 x 45 cm
- 王鐸《臨王獻之鄱陽帖鵝群帖》45歲 176x54 cm
- 王鐸《臨王羲之月末帖、吾唯帖、嫂安和帖》 37歲 292 × 52 cm
- 王鐸《懷友詩》55~60歲 214.5 x 45 cm
- 王鐸《上天開巖同友作》47~53歲 260 x 53.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家月末帖》44歲 199 x 52 cm
- 王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帖》42歲 281 × 63.5 cm
- 王鐸《節錄與朱元思書》48歲 193 x 51 cm
- 王鐸《臨王羲之昨得不快帖》56歲 137 x 30.5 cm
-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56歲 H237×W56 CM
-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59歲 22.5x50.5cm
- 王鐸《岳珂跋萬歲通天帖》53 x 26 cm
- 王鐸《與柱國六翁尺牘》40歲 18.5 x 11 cm x 11頁
- 王鐸《臨王羲之淳化閣帖、移屋帖、意適帖》54歲 24.5 x 97.5 cm
- 王鐸《雜書贈愚谷詩》56歲 26 x 275 cm
- 王鐸《臨淳化閣帖張芝崔子玉皇象》55歲 28 x 359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