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王羲之淳化閣帖、移屋帖、意適帖》54歲 24.5 x 97.5 cm
既移屋近西墻,微﹝寬﹞(援)裏地(成)大寬。援(裏)起小三架,如步廊。政可一丈(梁),使二家通出入,作門閣也。此屋之東,故應作墻。宜步廊一壁太單,空園中彌宜移三間屋,故當不甚難。重複粗畫圖如別耳。足下既(即)﹝今﹞,意適閒曠,亦當忘暑耶!遊矚踈數,慰者﹝卿﹞少, 吾今年病垂耳,始小差。大小今(度病)﹝疾﹞,惽忽移日耳。每深望逺,言書尚賖,慨然。玄昌(寄之音介,勿勿書復,既與直人理略絶,何)緣復有吾周旋理。長史斷闊,亦不減卿。唯(公事)時相瞻望耳。﹝吾﹞吾面信遂至今不著, 不可解。乙酉秋月。王鐸。
賞析
王鐸抄錄的是《淳化閣帖》卷五的古法帖〈移屋帖〉、〈意適帖〉。主要是行書,其間兼雜草書。〈意適帖〉則是草書為主,和〈移屋帖〉是兩種不同的格調,表現得更為奔放。此書蹟的前九行是〈移屋帖〉,第十行之後是〈意適帖〉,在節奏上可分成三段,前段行距疏朗,中段緊湊,後段又呈現疏朗之姿,王鐸以行氣擺動所形成搖曳的姿態,來統一風格。但此件書蹟,屬王鐸秀潤一路的格調,主要是因為線條較細所形成。雖然如此,但仍有雄強之氣,「雄秀」是書法史上對於顏真卿的評價,也適用於此件書蹟的表現。
解題
此件書蹟寫於順治二年秋季。此年豫親王多鐸挾王鐸由南京赴北京。
王鐸抄錄的是《淳化閣帖》卷五的古法帖〈移屋帖〉、〈意適帖〉。主要是行書,其間兼雜草書。〈意適帖〉則是草書為主,和〈移屋帖〉是兩種不同的格調,表現得更為奔放。此書蹟的前九行是〈移屋帖〉,第十行之後是〈意適帖〉,在節奏上可分成三段,前段行距疏朗,中段緊湊,後段又呈現疏朗之姿,王鐸以行氣擺動所形成搖曳的姿態,來統一風格。但此件書蹟,屬王鐸秀潤一路的格調,主要是因為線條較細所形成。雖然如此,但仍有雄強之氣,「雄秀」是書法史上對於顏真卿的評價,也適用於此件書蹟的表現。
此件書蹟寫於順治二年秋季。此年豫親王多鐸挾王鐸由南京赴北京。
-
王鐸《臨王羲之弘遠帖、知念帖》48歲 174 x 45 cm
-
王鐸《臨王羲之意適帖》33~47歲 253 x 49 cm
-
王鐸《臨褚庭誨辭奉帖》55歲 126.5 x 45 cm
-
王鐸《臨王獻之鄱陽帖鵝群帖》45歲 176x54 cm
-
王鐸《臨王羲之月末帖、吾唯帖、嫂安和帖》 37歲 292 × 52 cm
-
王鐸《懷友詩》55~60歲 214.5 x 45 cm
-
王鐸《上天開巖同友作》47~53歲 260 x 53.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家月末帖》44歲 199 x 52 cm
-
王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帖》42歲 281 × 63.5 cm
-
王鐸《節錄與朱元思書》48歲 193 x 51 cm
-
王鐸《臨王羲之昨得不快帖》56歲 137 x 30.5 cm
-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56歲 H237×W56 CM
-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59歲 22.5x50.5cm
-
王鐸《岳珂跋萬歲通天帖》53 x 26 cm
-
王鐸《與柱國六翁尺牘》40歲 18.5 x 11 cm x 11頁
-
王鐸《雜書贈愚谷詩》56歲 26 x 275 cm
-
王鐸《臨淳化閣帖張芝崔子玉皇象》55歲 28 x 359 cm
- 王鐸《臨王羲之弘遠帖、知念帖》48歲 174 x 45 cm
- 王鐸《臨王羲之意適帖》33~47歲 253 x 49 cm
- 王鐸《臨褚庭誨辭奉帖》55歲 126.5 x 45 cm
- 王鐸《臨王獻之鄱陽帖鵝群帖》45歲 176x54 cm
- 王鐸《臨王羲之月末帖、吾唯帖、嫂安和帖》 37歲 292 × 52 cm
- 王鐸《懷友詩》55~60歲 214.5 x 45 cm
- 王鐸《上天開巖同友作》47~53歲 260 x 53.5 cm
- 王鐸《臨王羲之家月末帖》44歲 199 x 52 cm
- 王鐸《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帖》42歲 281 × 63.5 cm
- 王鐸《節錄與朱元思書》48歲 193 x 51 cm
- 王鐸《臨王羲之昨得不快帖》56歲 137 x 30.5 cm
- 王鐸《行書贈單大年家丈》56歲 H237×W56 CM
- 王鐸《臨張芝冠軍帖》59歲 22.5x50.5cm
- 王鐸《岳珂跋萬歲通天帖》53 x 26 cm
- 王鐸《與柱國六翁尺牘》40歲 18.5 x 11 cm x 11頁
- 王鐸《雜書贈愚谷詩》56歲 26 x 275 cm
- 王鐸《臨淳化閣帖張芝崔子玉皇象》55歲 28 x 359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