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0 月 29 日
Clients

翳然林水─明代園林文化

學術顧問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曹淑娟

 

園林作為綜合性藝術文化的載體,結合建築、繪畫、文學、思想、工藝以及各種社會文化活動,既反映外在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同時也造就新的文化內容與形態,在明代有著十分精緻成熟的發展。

明代前期的園林在主流論述中受到抑裁,多表現為小規模的建築環境,或者結合農業生產的田園。隨著朝廷禁令逐漸鬆弛,經濟穩定發展,京都與江南的造園活動也漸趨活躍。尤其十六世紀以降,許多都會城鎮經濟繁榮,物資豐饒,文學、繪畫、器物等藝術領域也才人輩出,各有跨越性的成績。作為綜合性表現的園林藝術也從岑寂中甦轉,造園、遊園成為普遍的風氣,相關的園林雅集活動、詩文圖繪創作、園林技藝的理論整理,乃至園林觀念的反省深化,都在明代後期開拓了更為豐富的園林文化成果。

觀察園林文化,可以留意園林所反映的多層次訊息,園林作為經濟活動的場域,從相地立基開始,即涉及土地所有權的取得與交換,疊石理水、植栽立亭等景象工程的建設與維護,都需要大量物資的採購,人力、財力的挹注,乃至專業人才的延聘諮商。部分園林設有農圃、果林、茶坡,經濟作物的栽培、收成與販賣,與園外的商品經濟、消費習性等具體結合,更是一種長期的運作。此外,園林也是主客建構社會身分的場域,往往於此進行社交生活,雅集交流,建立群我關係,從中修正或實現自己。可以說:園主從建園開始,即進行著各種物的交換、權力的轉移與人際網絡的建立,同步發展著倫理、情感與經濟的關係。

明代園林同時也締造文學書畫等藝文新里程,中國的園林建築多以木竹材料為主,在時歲遷移中,不能免於就荒與易主的走向,明人對此普遍有所自覺,更加留意園林生命的記錄問題,而有大量園林詩文、書畫的創作。在文學方面,有著遠多於前代的亭、臺、樓、閣、園記和詩文,並往往加強了聯章的結構,甚至形成園林專志。主人與文友相互拜訪遊園贈答,有時再經過傳抄甚至刊刻,擴大參與的閱讀群體,形成知音交契的文本空間。在投贈傳抄的活動中,同時留存了文人的書蹟、印章、別號。明代文人畫盛行,主人自繪或邀請友人圖繪園林,在山水畫的基礎上突出了園林主題的特質,也有更為豐富而多元的表現。在形制上,手卷、立軸之外,結合園林分景的日趨精緻繁複,更發展了冊頁的流行。這些藝文成績細膩地表現明人園林居遊活動的細節,召喚觀覽者更深入地貼近創作當時的情境。

本次線上展覽主題「翳然林水──明代園林文化」,乃就基金會典藏之明代迄於清初藏品進行揀擇,分繫於「開山作主──園林主人」、「掇石理水──園藝專家」、「知音交契──園林交遊唱和」、「月白風清──園居生活情境」四項子題之下,向觀覽者引介相關人物與作品,用以呈現明代園林文化的風貌與情味。

高居翰與止園圖

明代的園林,是世界與人類文明的遺產,明代江南的園林,代表了文化薈萃繁盛之地。至今留下來的江南的園林,仍最值得造訪、並從而懷想古人的成就。除了實體建築外,歌頌以及描繪這些園林的作品,也傳達了不可替代的歷史感與當時的精神文明。近代有名的藝術史學者高居翰,擅長於從風格細膩觀察,推演出歷史學家所不能想像的歷史圖景,高居翰的代表研究之一,就是將張宏繪畫的成就及其與西方互動的可能性,做最大程度的揭示。而高居翰 藝術史生涯的開始,就是受了張宏止園圖冊的影響,他也購置了張宏止園圖冊的其中八冊。這個圖冊,紀錄了一座已經消失的十七世紀園林,高居翰對這一個圖冊無法忘懷,最後高居翰完成了重建止園圖像的初願,在他的不朽的林泉一書中,第一章就是張宏的止園圖,藝術史學者受到的感召,無疑是明代園林魅力的一個證明。

以下就四項子題略作說明:

其一,「開山作主──園林主人」介紹開闢園林的主人,指出其個人或家族開闢的園林所在與特色。主人對於一座園林所具有的意義,可以包含許多層次,幅地寬廣、建築華麗固然可能是園主所矜誇的內容;景象美感的規劃,如何「巧於因借、精在體宜」,更能表現主人的審美品味;若能進而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映現主人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更是文人園林的精意所在。只是年代懸隔,它們有賴於相關文獻的留存或地方記憶的傳述,如屠隆《栖真館集》中有自撰之〈鳧園敘〉與園居詩文,說明「鳧園」的開闢、景象與園居情境;王世貞既傾其家貲造園,也撰寫〈弇山園記〉八篇詳述園林景象、造園心得,進而結集相關題詠為《山園雜著》以代導遊,此類一手文獻是認識園主與園林的最好憑藉。另也參考明清以來各地方志采風的記載,並依地域分布加以整理,用以反映明代園林風氣興蔚的現象。

其次,「掇石理水──園林設計師」介紹明代著名的園藝專家及其造園風格。園林要素雖不外乎建築、水石、植栽等,但不同園林所在地理環境、位置形勢有異,如何選擇性地運用元素進行有機組合,適當地隨順高下、向背,摒隔蕪雜,收納精華,構園手法並無定制。優秀的造園者如文震亨長於詩文繪畫,亦精於園林水石、古董器物,在蘇州城內築「香草垞」與兄長震孟之「藥圃」,都能在市廛中經營一方雅潔之地,他並撰有《長物志》十二卷分享生活美學,其中多處關涉園林藝術,呈現其講究古雅的實踐心得。另如張漣自少習畫,運用山水畫理造園,不刻意營造高巖深谷,而取平岡小阪,錯置山石松竹,有如自然之山林溪谷。造園專家的出現與風格理論的逐步成形,都是明代園林藝術成熟的表徵。

其三,「知音交契──園林交遊唱和」介紹幾組園林主客交遊唱和的作品。文人構築園林,經營私人天地,可以讀書靜修、審視自我,或者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特定時節往往也開放向親友社群,乃至市民大眾,形成半開放空間。文人間結社聯吟、詩酒雅集,更是園林中常見的活動,進行情感、知識與價值觀的交流。如嘉興朱茂時在前人遺址上重建放鶴洲,與文士詩僧觴詠其中,〈題朱子葵放鶴洲詩卷〉收梵門內外十一位詩友題贈,作為主客交遊唱和的見證。〈真適園圖冊〉收有蔡羽、祝允明、盧襄,錢貴作品,各以不同詩賦題詠王鏊真適園十六景,記存吳中文士遊園題贈、表達知契仰慕的心意。〈白雪山房冊〉中有文彭、王世貞等三十九位文士,其中不少人都曾在京城聚會相識,留存了特定的時空的雅集風華。至於〈峴山逸老圖冊〉為嘉靖中期湖州地區致仕的耆老結社聯吟而作,他們追蹤唐代香山九老、北宋洛陽耆英會,圖繪同盟社人,書寫序文、詩歌,記存結社歷史、園林山川等,由私人雅集轉身成為公共園林的藝文活動。

其四,「月白風清──園居生活情境」介紹多幅呈現園林居遊生活情境的作品。文人園林在生活實用功能之外,更追尋體現居遊者的主體心境、審美情趣與思想義理,貞定為一種雋永的意境。最顯見的指引是園林景象的規劃,如水石的呼應涵潤、花木的品種選擇,加上相關題名、匾額、對聯營造的文化意象,型塑生命人格的符號,提供靜態的資訊展演。至於更深刻的意蘊則要通過園居者的生活實踐長期積澱而來,屬於動態發展的過程,當事者外,只有具相似經歷或見證的親友同志能作相應的傳述。隨著時間流逝,前人身影逐漸模糊遠去,只有少數案例得以被記憶與詮釋。基金會所藏作品中邵彌作品〈淵明詩意冊〉,以圖繪詮釋陶淵明詩意,表現畫家對淵明退歸園田生活的想像,同時也是畫家自身生活與心境的投影。曹溶作品〈星期過采山亭雨坐賦四十韻〉,「采山亭」為其園林倦圃一景,「星期」為好友葉燮,曹溶以長篇五言排律,向好友訴說歸返園林的心境。除自抒心境的作品外,亦有經由他人視角加以表露者,如孫堪〈見荷草堂圖〉為龔愷而作,不同於一般隱居生活的圖繪,而是以孝子園居表彰儒家親親仁民愛物的情操。黃媛介為沈顥與其夫人所作圖冊,則以當時流行的冊頁形式,為二人園居生活各作五幅圖繪並加題詠,稱美其一家團欒、超然世外的情境。

不同於自然山川,園林經過人為的參與改造,若失去持續的養護,在時間推移中不免頹敗荒廢。而詩文書畫以紙上園的形式,留存了部分興造居遊者的思考與心境,也挹取了部分園林景象與光影,歡迎通過基金會的收藏文獻前往參訪,品味明人的園林經驗,認識明代的園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