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 / Li Yu

李漁 / Li Yu

1611-1680
  • 稱號:《閒情偶寄》‧ 中國人的美學指南
小傳

      李漁(1611-1680),浙江金華人。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為李漁,字笠鴻,一字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

  李漁出生於醫藥兼營的商人家庭,少時家境富裕。他自幼聰慧,人譽為「五經童子」。崇禎八年(1635),二十五歲中舉。清軍入關後,李漁避居山林,不入官場。改朝易代,時局動盪,囿于生計,李漁決定著書謀生。清順治八年(1651 )舉家移居杭州,開始其戲曲、小說的創作生涯。十多年間,先後寫出《風箏誤》、《憐香伴》、《意中緣》等劇作以及《十二樓》等小說,娛樂性強,廣受大眾喜愛,他的聲名遠播,「天下婦人孺子,無不知有湖上笠翁」。

      隨著聲名的傳播和作品的暢銷,開始有不肖書商翻刻他的書,大大影響其經濟收益。不得已之下,李漁在清康熙元年(1662)舉家搬到翻刻之風最盛的南京,開設芥子園書鋪,經營出版業。除了刊刻他自己的作品之外,也賣《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暢銷書。與此同時,他組建家班,自編自導,奔走於富紳顯貴之家,以藝搏食。李漁編的劇本新意迭出,教戲導戲劉新舞台效果,家伶「喬姬」、「王姬」演技超卓,故其家班廣受顯貴富豪歡迎,名聞遐邇。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喬姬、王姬兩位台柱去世,家班只好停班解散。李漁晚年又闔家遷回杭州,貧病而終。

  李漁是十七世紀通俗文化大師,在書畫、戲曲、小說、文藝批評、生活美感、出版等方面,都有成果。 

文化生活實用專著《閒情偶寄》

  李漁不僅是士人、作家、編劇、書商、導演,更是生活藝術家。撰《閒情偶寄》十六卷,論述生活意趣,網羅梳妝打扮、園林構建,家具珍玩、保健養生,蒔花種草、烹調飲饌、戲曲創作、藝人教習等各式題材,理論和應用並重。此書對食衣住行都有獨特見解,內容鉅細靡遺,如卷四《居室部》有「茶具」一節,專講茶具的選擇和茶的收藏,甚至具體說到壺嘴製作。 

李漁的劇作和戲曲理論

  李漁劇作有《風箏誤》《巧團圓》《鳳求凰》等十種,合稱《笠翁十種曲》。

  傳統戲曲的特質之一是程式性,情節走向,體制架構,乃至詞彙用語都有固定套式。李漁認為戲曲小說是用來傳遞歡樂,「一夫不笑是吾憂」,創作的目的在於娛樂性。其劇作共同的特色是,立基於人倫常理,在日常生活中,翻出新奇、製造趣味;取材耳目之前,運用不同的角度或敘述方式,達到新奇有趣的效果,製造娛樂感。高奕《新傳奇品》稱讚其劇作如「桃源笑傲,別有天地」。

  李漁的戲曲理論見諸《閒情偶寄》的〈詞曲部〉〈演習部〉。李漁帶著自己的家班四處獻藝,他的戲曲理論立基於雄厚的劇場經驗,深入討論「如何創作劇本、戲劇演出論、演員的養成」。劇本結構要有主腦,謀篇布局要有整體性,曲詞、音律、賓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對話)等文學特性也都考慮到實際劇場效果。演出要挑選冷熱相宜、節奏有張有弛的劇本,才能長時間抓住觀眾注意力,演出時要添加新元素,變舊為新。戲曲教師要讀書明理,知音識曲,教導演員解明曲意,演員才能精確詮釋劇作的內涵。李漁的劇論結合創作與演出,將歷來以填詞為綱的曲論架構,導向開放、廣闊,以舞台效果為依歸的方向。

李漁與「芥子園」

      康熙元年(1662),李漁由杭州移家金陵,於金陵著書立說、刻印圖書、編排戲曲先約二十年。起初居住於金陵閘舊居,在今南京夫子廟一帶。後來於城東南隅營建「芥子園」,並於其間設「芥子園書坊」。李漁說:「此予金陵之別業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往來諸公,見其稍見丘壑,謂取『芥子納須彌』之意,其然豈其然乎?」

      李漁為文人造園家,曾為自己建造「伊園」、「芥子園」、「層園」三處園林宅第。芥子園的營建工程約在康熙六年(1667)左右開始,隔年落成,定名於康熙八年(1669)夏季,時任禮部尚書的龔鼎孳(1615-1673)為書題額「芥子園」。園中凡門扇窗牖、扁額對聯,皆獨出新意,即起居服用之物,亦多異尋常,其制度備載所著《閒情偶記》中。

康熙十六年(1677),李漁移家西湖,金陵別業售予他人,芥子園由籌劃營建至售賣約莫十年光景。康熙四十年(1701),王概(安節,1645-1707)撰《芥子園畫傳二集合編序》云:「今忽忽歷卅餘稔,翁既溘逝,芥子園業三易主,而是篇遐邇爭購如故,即芥子園如故。信哉!書從人傳,人傳而地與俱傳。」

李漁與茶

戲曲、小說、小品文皆入茶

      李漁戲曲作品《明珠記‧煎茶》之劇情中,有三十多名宮女去皇陵祭掃,途經長樂驛。該驛站的驛官叫王仙客,聽說他的未婚妻亦在宮女之列,便喬裝打扮,化裝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擁茶爐煎茶,待機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機見到其未婚妻一面。「煎茶」和「吃茶」成了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茶」成為了促進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漁小說《奪錦樓》第一回「生二女連吃四家茶,娶雙妻反合孤鸞命」。說的是漁行老闆錢小江與妻子邊氏有兩個極為標緻的女兒,可是夫妻倆卻像仇敵一般。錢小江自作主張把女兒許配給人;邊氏則想另招女婿,不告知丈夫。兩人各自瞞天過海,導致兩個女兒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禮。明代開始,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親。

茶壺形制之研究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記述了不少的品茶經驗。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節,專講茶具的選擇和茶的貯藏。他認為泡茶器具中以陽羨砂壺最妙,但對當時人們過於寶愛紫砂壺,而使之脫離了盛裝茶飲的實用性,感到不以為然。他認為:「置物但取其適用,何必幽渺其說。」

  李漁對茶壺的形制與實用的關係,做過仔細的研究:

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幽便可憂,再幽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也。

《芥子園畫譜》造就無數大師,如齊白石、潘天壽等。

     《芥子園畫譜》影響了近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幼年家貧,20歲隨師外出做活,見到《芥子園畫譜》,如獲至寶,借來畫了半年之久,漸為大師。近代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4歲買到《芥子園畫譜》,照譜學畫成為一代大師。近代山水畫名家陸儼少,12歲得《芥子園畫譜》,臨摹不斷。此《畫譜》取自李漁的私人宅院「芥子園」,芥子取自佛語「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他支持其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合力繪編了此畫譜,康熙18年初版發行,20世紀以來,習中國畫者之名家大師很多都是從學習芥子園畫譜而走上繪畫道路的。如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豐子愷、陸儼少……等。

參考資料:茶禮儀網

史文娟:〈清初李漁南京宅園考〉,《建築師》,2016年6月,頁80-89。

繼續閱讀
  • 《湖上李漁》
    《湖上李漁》
    出處 :《評李昇畫品扇面》
  • 《侗雲敬觀》鑑藏印
    《侗雲敬觀》鑑藏印
    出處 : 《評李昇畫品扇面》
  • 《飛泉》
    《飛泉》
    出處 : 《評李昇畫品扇面》
  • 《笠翁》
    《笠翁》
    出處 : 《煙光雲景卷》
  • 《笠翁》
    《笠翁》
    出處 : 《溪山讀書圖軸》
  • 《李漁》
    《李漁》
    出處 : 《溪山讀書圖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