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叔元 / Weng Shuyuan

翁叔元 / Weng Shuyuan

1633-1701
小傳

      翁叔元(1633-1701),江蘇常熟人。原名栴,字寶林,又字靜鄉,號鐵庵。六歲時父親病故,母親趙氏在糠覈不飽的困境下依然教子不倦,可惜母親在他十九歲時過世。叔元賴族叔的培養成長,故以「叔」字命名,銘記資助恩情。

  就傅即自立於學,先後從孫永祚、陳瑚問學,未第時文章已名滿海內,兼以塾師為業。順治十八年(1611),奏銷案起,蘇南、浙東的欠賦者多達萬三千餘人,翁叔元也在其中,不得已破家出逃,備嘗艱辛。康熙十二年(1673)出逃十餘年後,幸獲納蘭成德拯助,得歸家鄉。康熙十五年(1676)中進士,時年四十四歲,授編修。兩年後館試第一,深得康熙帝讚賞。隨後奉命任山東鄉試主考官,又參與《明史》編纂。累遷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工部尚書,以刑部尚書致仕。

改革國子監、清算工部積案

  國子監是中央最高學府,培養精英人才、優秀官員,叔元擔任國子監祭酒之前,國子監學生的競爭力有落後地方的現象,叔元到任後提出一系列改革,嚴考學業行誼,緊密結合禮儀活動和教學活動,強化精進動力,達到扶進人才的目的。叔元的改革,鞏固了國子監的教育權威地位。

  擔任工部尚書時也有建樹。當時工部行政效率不彰,以致於有十年仍無法核銷的工程款項,大型的工程甚至累積了四十三件之多。翁叔元到工部約半年,便將積壓的案件處理完成。後調任刑部,以疾歸里。

文藝世家、戲曲家班

  叔元善詩文,康熙帝經常找他談文論藝,一起品評古人文章;與韓菼並稱「韓翁」,著有《梵園詩集》《鐵庵文稿》。叔元的兩個兒子翁是揆、翁是平都擅丹青。長子是揆畫風近文徵明、陸治。次子是平精於琴理,工畫花木,著名畫家蔣廷錫(1669-1732,號青桐)嘗請其畫而署己名,人不能辨。《畫話附錄》贊:「最得青桐之微妙」。孫翁纘祖亦善畫,《畫話附錄》云:「偶點筆作墨梅,不襲尋常蹊徑」。曾孫翁建台也是畫家,《畫話附錄》記載:「設色花卉亦秀麗」。從翁叔元開始,家族的文藝薪火代代相傳,尤其是繪畫藝術,底蘊更是深厚。

  致政歸里後,吟詩賞樂,頗極聲伎之樂。嘗於暮春開宴東園,以女樂二八侑酒。座客邵青門為賦詩:「平泉草木盡泥沙,墮粉飄香感物華。只有天風吹不散,紅氍毹上數枝花。」叔元過世後,邵青門追思云:「花箋四幅教玲瓏,一曲霓裳拍未終」。翁家班的聲色排場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繼續閱讀
  • 《蓼蓼居》
    《蓼蓼居》
    出處:《題許力臣小像》
  • 《翁叔元印》
    《翁叔元印》
    出處:《題許力臣小像》
  • 《鐵庵》
    《鐵庵》
    出處:《題許力臣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