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魚 / Liang Chenyu
- 稱號:改良崑山腔,崑曲的奠基者
梁辰魚(1521-1594),江蘇崑山人。字伯龍,號少白,一號仇池外史。明代詩人、戲曲作家。以例貢為太學生,不屑就諸生試。好任俠,喜結交,家有華屋,專門接納四方奇士英傑。倜儻好游,與文壇泰斗王世貞,以及文徵明、徐渭、潘之恒交游。嘉靖四十一年(1562)赴杭州入胡宗憲幕,隆慶元年(1567)客居南京,與莫是龍、孫七政、殷都、吳嶔共舉鷲峰詩社。作品有詩集《遠遊稿》《鹿城詩集》、散曲集《江東白苧》、傳奇《浣紗記》、雜劇《紅線女》《紅綃記》《無雙傳補》。梁辰魚詩歌數量多,體式全,內容豐富,符合復古派「詩與樂統一、意與法統一」的文學主張。其散曲戲曲創作兼顧音律、情思和文采,其中最關鍵的是音律,梁辰魚清處意識到,「曲」必須是在音樂聲律的基礎上展開創作,曲文與音樂搭配才能廣為傳播。
推廣並改革崑山腔
梁辰魚的文學成就主要是戲曲創作,是明代劇壇的重要人物。他身處於南戲聲腔發展的重要轉折期,前此流行的南戲聲腔主要是海鹽腔、青陽腔、弋陽腔,以前的劇本主要供這幾種聲腔演出。在梁辰魚的時代,經過崑山腔曲師魏良輔、張野塘和一批志同道合曲家的努力,崑山腔的演唱技巧與藝術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遠勝上述諸聲腔,但還停留在清唱階段,傳播圈有限。梁辰魚及時參與了魏良輔等人的研琢活動,創作《浣紗記》傳奇,和精研音理的鄭思笠一起推敲,將崑曲由清唱轉向劇場演唱。梁辰魚的《浣紗記》是第一部為崑山腔舞台演出所寫的傳奇劇本,由於此劇大受歡迎,使得崑山腔在文人心目中的品位陡增,甚是獨受青睞,很快將海鹽腔等壓抑下去。詩人吳偉業贊之曰:「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梁伯龍」。
《浣紗記》劇譜春秋吳越兩國交戰之事。越國大臣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勵精圖治,獻西施,離間吳國君臣,終將吳國攻滅。劇情以生旦情感的悲歡離合為中心,以國家興亡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綰合愛情故事和歷史故事,使主角人物的感情有深廣的內涵,使歷史事件有感情色彩,達到傳奇劇本結構的新層次,直接開啟了以後孔尚任《桃花扇》在這方面的。《浣紗記》的長處在於它極適合於舞台搬演,唱詞音韻和諧,依腔依律,妙合崑曲板式,一時之間「梨園子弟爭歌之」,為崑山腔的崛起立下開闢之功。
- 《梁氏伯龍》出處:《跋張雨山靜圖并文仲義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