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 Zhang Yi

張怡 / Zhang Yi

1608-1695
小傳

  張怡(1608-1695),江蘇南京人。張風之長兄。原名鹿徵,字瑤星,甲申後更名遺,字嶽庵,後隱居白雲庵,更名怡,人呼為白雲道者。

明季隨父勘剿白蓮教之亂

      張怡出身武將家庭,其父張可大(1579-1632)歷任明廷都司、遊擊、參將、總兵、右都督、南左正等職,好學能文,愛詩成癖,有儒將風。崇禎二年(1629)張可大奉命勘剿白蓮教之亂,張怡隨父在軍,巡邏都門,挽弓殺賊,屢臥血屍之中。崇禎四年(1631),清軍攻遼,明將孔有德叛變降清,發動登萊之變,張可大聞變主動剿賊,一力承擔,不幸城破殉國。張怡悲痛之餘,和叔父張可度奉八旬祖母返鄉。其後,張怡蔭職錦衣衛千官,就食京城。李自成破京,張怡親歷戰事,被執不屈,後乘隙輾轉逃歸故鄉。

國變後隱居著述

  父喪於前,國破在後,經歷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明清易代後,張怡堅持保全其父忠貞清名,不做貳臣,隱居山中,足不入城市,目不睹紛華,口不談是非。有當事者見其節操高尚,多次相招,不去。曾有人登門拜訪,張怡便越牆逃走,再三不見。

  退隱山林的張怡以遺民身份潛心著述,記敘國變,反省歷史。明清易代之後的大批遺民著作中,探討明亡的原因、批判明末政治的經世之言治世之論為數眾多。遺民親身經歷親眼見證,談到明朝廷的敗亡往往指陳分明,別具洞見。張怡對弘光政權沒有好感,援笔之處毫不留情,斥馬士英、阮大鋮「狼毒」,視一干百司為「膏肓之鬼」,冷靜分析敗亡原因,實事求是,針砭時弊。

  張怡著述頗豐,經史、書畫、金石均有涉獵。現存《玉光劍氣集》三十二卷,《餿聞續筆》四卷,《濯足庵文鈔》三卷,《白雲道者自述稿》一卷,《白雲言詩》六卷;詩詞作品散見於《明詩紀事》《國朝詞綜補》《遺民詩》。據方苞(1668-1749)〈白雲先生傳〉記載,其父方仲舒(1638-1707)多次到山中問候張怡,見架上有數十百卷書,皆張怡所著經說史論。方仲舒欲鈔錄副本,張怡不欲外傳,曰:「吾以盡吾年耳!」,並購置兩個大甕,置書以下棺。本基金會庋藏張怡墨寶三件,彌足珍貴。

《桃花扇》中的張怡

  康熙二十八年(1687),孔尚任到南京棲霞山白雲庵拜訪隱居道士張瑤星,此次會面帶給他極深的感觸,因此,在《桃花扇》中,以張瑤星為原型,創造「總結興亡之案」的戲劇人物張薇張道士。《桃花扇》的開篇詞【滿庭芳】是張道士所作;劇末點化男女主角,啟悟他們雙雙入道的關鍵人物是張道士;全劇後半部,藉由張道士由仕而隱的歷程,展演南明弘光朝廷的腐敗和覆滅——張道士這個人物在《桃花扇》中有堪比經緯線的重要功能。

繼續閱讀
  • 《張鹿徵印》
    《張鹿徵印》
    出處:《行書五律二首》
  • 《瑤星》
    《瑤星》
    出處:《行書五律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