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貞慧 / Chen Zhenhui
陳貞慧(1604-1656),江蘇宜興人,字定生。明末清初散文家,父陳于廷(1566-1635)是東林人士,族叔為陳于鼎(1600-1661)。貞慧為復社成員,長子陳維崧(1625-1682)為著名文人,陽羨詩派開創者。
明末四公子之一,文采風流著名於時
貞慧幼而奇傑,二十歲時補弟子員,食廩於學宮,跟隨父親宦遊南北,交盡一時名士,培養出對時事朝政的特殊見解。舉凡朝政缺失,士大夫之賢不肖,都有深入分析,為時人所重。貞慧居家孝順恭謹,庭闈之內,從沒有疾言厲色。
貞慧文章風采著名於時,與冒襄(1611-1693)、侯方域(1618-1654)、方以智(1611-1671),合稱明末四公子。陳維崧〈先府君行略〉這樣描述:「府君美鬚髯,軀幹瘦削,音響如洪鐘。神明挺動,奕奕蔭數百十人,亦朗朗如萬間屋。」
倜儻好客,傾心俠妓。余懷《板橋雜記‧軼事》記載:「李貞麗者,李香(即李香君)之假母,有豪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與陽羨陳定生善。」冒襄《同人集》卷十一記載陳貞慧與另一名妓李大娘交往:「寒秀齋,李小大讀書處。李小大之名,直接湘蘭。定生送之,屢送過千七百金,猶未輕晤,其人可知也。崇禎初,已歸大商。吳曲中盛名大家,必推李氏諸妹。」李小大的隨身侍從便是一個樂班,所居台榭庭室,極其華麗,每日高朋滿座。陳貞慧在李小大身上前後花費了一千七百金,卻沒有見到她幾次,可見李小大擇人之嚴。
起草〈留都防亂公揭〉,受迫害遭捕
崇禎三年(1630),陳貞慧考中副榜貢生,時年二十七歲。
崇禎十一年(1638)阮大鋮削籍居南京,但他結交權貴,行事招搖。貞慧首倡,吳應箕(1594-1645)與顧杲(1607-1645)主導〈留都防亂公揭〉聲討之,聲勢浩大。此事對阮大鋮名聲打擊很大,由此他對復社成員恨之入骨。南明弘光立,阮大鋮執掌權柄,啣恨報復,羅織罪名逮捕陳貞慧。黃宗羲形容當時情況至急,「已瀕十死」,適逢國變,獲釋歸家。
明亡後,貞慧隱居故里,不入城市十餘年,常與遺民故老流連痛飲,追懷往事,抒解餘生焦慮困挫的心境。順治十三年(1656)卒,年五十三。其文章駢散兼擅,駢者婉麗,散者閒雅,。記載明末清流和殉難者的作品,謳歌忠義之士,寄託故國之思;而記錄掌故和史事的文章,則纖悉畢具,興味十足。著有《皇明語林》、《山陽錄》、《雪岑集》、《交遊錄》、《秋園雜佩》。
孔尚任《桃花扇》傳奇中的陳貞慧
孔尚任《桃花扇》傳奇,演述明末歷史事件;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陳貞慧是劇中人。在《桃花扇》中,陳貞慧是名士的首領,正義的化身。第四齣〈偵戲〉中以陳貞慧為首的文人痛駡阮大鋮「呼親父,稱乾子,忝羞顏,也不過仗人勢,狗一般。」第三十八齣〈沉江〉史可法死後,陳貞慧命其部屬設上衣冠,哭拜一番,其悼詞云:「滿腔憤恨向誰言,頻揮老淚風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盡殘兵血戰。」「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捲,萬事付空烟。」這篇悼詞,是陳貞慧為代表的明遺民心中深埋的亡國哀歌。
陳貞慧家族 三人 連結分享
- 《東孚曾藏》鑑藏印出處 :《與陳匡國書》
- 《禹枚》鑑藏印出處 :《與陳匡國書》
- 《徐頌慈藏》鑑藏印出處 :《與陳匡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