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禧 / Wei Xi
1624-1681
小傳
江西寧都人,字冰叔、一作凝叔、叔子,號裕齋、勺庭。清代散文家。明末諸生。與兄魏際瑞、弟魏禮,號「寧都三魏」,而魏禧最知名。
明亡,棄諸生,兄弟隱居寧都金精山翠微峰,講學論文,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稱他為「勺庭先生」,為「易堂九子」之一,與同時侯方域、汪琬號稱「清初三家」,江西、福建從學者甚從。其初本為避兵,繼乃從事復明。三十七歲後,出遊江南,入浙中,考察士氣民情,以文會友,並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
陸隴其推崇他「確是一家言,與歐、梅相上下。」魏禧與其易堂諸友捨棄八股文,追求更具實用價值的學問。
順治十七年(1660)以後,屢往揚州。
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以疾辭,有司催就道,驗疾得實,放歸。逝於揚州儀真。魏禧天資高邁,學古文於邱維屏。其文取法三蘇,長於議論,多發前人所為發。亦工詩,學杜甫。
著有《左傳經世》、《魏叔子文集》、《兵法》、《兵謀》、《兵跡》等。在《魏叔子文集》中,魏禧總結了古人的救荒法,再加上自己對於災害的觀察與研究,撰寫了論述荒政的《救荒策》。
他總結歷代救荒的經驗,以「先事」、「當事」、「事後」之策說,列舉「先事之策八,當事之策二十八,事後之策三」。涉及了經濟財政、政府職能、醫藥、生理、衛生、法律制度及救護人員之道德修養。
內容談及到救荒的前提是政府需具有充足的物資儲備及財政之穩定,才能保障救荒工作的順利。而在安民救民的工作中,需具備完善的組織團隊及救難經驗。其中有大量篇幅是在論述災荒中的糧食問題。魏禧的救荒思想,反映出明代荒政經驗的日漸成熟,也見其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其思想對於今後防災工作,仍具有借鑒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