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肇淛 / Xie Zhaozhi

謝肇淛 / Xie Zhaozhi

1567-1624
  • 稱號:博物學著作《五雜俎》的作者
小傳

      謝肇淛(1567-1624),福建福州人。明代詩文作家。字在杭,一字武林。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時年二十六歲。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遇旱仍大肆搜括民財,受到萬曆帝嘉獎。奉命治理河流,一年大功告成,並寫成《北河紀》八卷、《紀餘》四卷,詳細記載河流源委及歷代治河利弊,為談河工者所推崇。天啟元年(1621)任廣西按察使,升廣西右布政使。親理政事,力革積弊;在邊境,置官增兵,防止外患;能較好處理少數民族矛盾;整頓鹽政,活躍經濟,人民生活隨之好轉。工詩,被視為當時閩中詩人領袖。論詩推崇盛唐,反對七子派規摹格調之陋習,亦不同於公安派,而與嚴羽、徐禎卿一脈詩論較為接近。又關注小說、戲劇創作。

《五雜俎》記載風物掌故、兼及曲論

      謝肇淛的《〈金瓶梅〉跋》,不僅是研究《金瓶梅》的重要資料,而且是一篇頗具文彩的議論散文。他的筆記《五雜俎》,分天、地、人、物、事五門,廣泛地記述了明代的社會生活,反對以正史觀念束縛其發展,一向為研究者所重視。謝肇淛《五雜俎》中的曲論,主要探究戲曲題材處理的真實性與虛構性,兼及戲曲的教化功能。《五雜俎》共十六卷,多記風物掌故,在卷二中他曾論及:「西僧利瑪竇有自鳴鐘,中設機關,每遇一時輒鳴,如是經歲無頃刻差訛也,亦神矣,今占候家時多不正,至於選擇吉時,作事臨期,但以臆斷耳」。另寫到:「天主國,更在佛國之西,其人通文理,儒雅與中國無別。」另著有《文海披沙》、《文海披沙摘錄》等。

謝肇淛好旅遊

謝肇淛嘗言:「余少也賤,束髮之四方,所至名山大川,流賞幾遍,......,耽煙霞而忘返,二十年於此矣。」


謝肇淛與利瑪竇友善      

     根據徐光台教授研究,謝肇淛曾與利瑪竇同時間在北京生活。謝肇淛不僅親眼見過自鳴鐘,還讀過《天主實義》,並受其影響進而批判宋代理學,是十七世紀自然知識考據先驅者之一。

謝肇淛與茶

飲茶先擇水

    嗜茶成癖的謝肇淛曾說:「人生飯粗糲,衣氈毳,皆可耐﹔惟無水烹茶,殊不可耐。」表示生活清貧還可以忍耐,但沒有好水煮茶是絕對無法忍耐的。明代文人雅士品茗,對水很講究,謝肇淛曾教導觀水之法,說:「有山深厚者、雄大者、氣盛者必出佳泉。」表示山高谷深必有好水。但如沒有好的山泉水,也可退而求其次,他說:「無山水,即江水;無雨水,即河水,但不苦鹹,即不失正味矣。」表示水味只要不苦鹹即可,可知品茗的先決條件是選擇好水。

 

遠離塵囂的品茗生活

    謝肇淛在公暇之餘,常與友人們在山林間品茗談天,他表示有竹樓數間,「藏書萬卷其中,長几軟榻,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閒日過從,坐臥笑談,隨意所適…」大家不需客套寒暄,很隨興的讀書、品茗,或坐、或臥,談天說笑,只要不討論衣食米鹽、朝政俗事等即可,充分顯示出明代文人崇尚自由自在、脫俗風雅的藝文生活格調。

 

考察福建茶區

    謝肇淛關心茶葉作為民生經濟產業、並實地考察茶區,表示當時茶葉已是重要的經濟收入,不管是一般百姓、還是寺院僧人,都大量種茶、採茶、制茶、並出售茶葉。他在《太姥山志》說:「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長蛇嶺,居民數十家,皆以種茶樵蘇為生。白箬庵前後百畝皆茶園。」又在《長溪瑣語》說:「環長溪百里,諸山皆產茗,白丁僧俗半衣食焉。」太姥、長溪乃當今福建省福鼎地區,山區盛產茶業,僧院前後也都遍佈茶園,居民和僧人大半靠種茶維生。

 

「普洱茶」一名最早出現的文獻

    當今舉世聞名的「普洱茶」,也是最早出現在謝肇淛所著的《滇略》。謝肇淛在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任雲南布政司右參政,期間考察雲南地區的風土歷史,整理編撰《滇略》。書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

 

為《茶書全集》寫序

    謝肇淛可謂研究茶的專家,他曾為《茶書全集》寫序(稱為「甲本」),以與萬曆四十一年(1613)由喻政編刊的版本(稱為「乙本」)作區隔。《茶書全集》是中國古代茶事的彙編,甲本分為元、亨、利、貞四部分,元部包括《茶經》、《茶錄》、《東溪試茶錄》、《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品茶要錄》6種;亨部為《茶譜》、《茶具圖贊》、《茶寮記》、《荈茗錄》、《煎茶水記》、《水品》、《湯品》、《茶話》8種;利部包括《茗笈》上下,《品笈品藻》、《煮泉小品》3種;貞部為《茶集》附《烹茶圖集》,1種,共計18種茶書。(郭淑玲博士)

 

延伸閱讀:

徐光台:〈利瑪竇與謝肇淛〉,《清華學報》,41卷2期,2011/06,頁259-297。

繼續閱讀
  • 《肇淛之印》
    《肇淛之印》
    出處:《草書安平譙樓詩》
  • 《謝氏在杭》
    《謝氏在杭》
    出處:《草書安平譙樓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