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夜 / Xu Ye
山東新城人,初名元善,字長公,以羨慕稽康之為人,更名夜,更字東癡,號嵇庵。
崇禎十五年 (1642),降清的流寇李九成(?-1632)率兵連破濟南、山東州縣,直至次年四月才予北歸。在這場浩劫中,清軍一共攻克八十八城,俘虜三十六萬九千餘人,死者無算,史稱「壬午之變」,徐夜之母王氏亦死於這場戰亂。徐夜三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壬午之變時徐氏家族有十餘人遇害,相依為命的母親也投井而死。此終天之恨,徐夜心創極深,入清以後,他抱定死節,終生拒不仕清。
山東新城王氏及徐氏在明季可稱望族。王象春 (1578-1632) 為徐夜的外祖父,王象春之兄王象晉 (1561-1653),是王士禎 (1634-1711) 的祖父,徐夜和王士禎為中表兄弟,感情深厚。《清稗類鈔》中收錄了一則〈王文簡夫人有俠性〉的故事,除了稱讚王士禎的夫人張氏賢德,更顯出王士禎與徐夜的情誼:「王文簡公士禎之妻張夫人,賢耦也,有俠性。閩人許珌以會試入京師,道出邗江,金盡告急,王無以應,有憂色,夫人遂脫跳脫於腕。徐夜者,字東癡,隱居東皋鄭潢河上,貧且老,雖凍餓,不以干人。會大風雪,夫人出絮帛謂王曰:『君得毋念徐先生寒乎?曷以遺之』」,張氏洞悉王士禎疏財好義的心理,但夫人聰穎慧黠,並且比王士禎更有行動力。在這則故事中,也可以得見徐夜貧餓卻不以干人的隱士之風。
徐夜的詩稿如今僅存四百餘首,其中二百餘首即為王士禎蒐集而得。徐夜的家世離散,而其詩文的命運亦多舛。康熙二十一年秋季,山東新城地區發生嚴重的水患,大水漫進徐家,許多詩稿都被大水沖走。隔年,徐夜將詩稿攜往德安刻印,但是卻在潯陽覆舟,詩稿都沒於水中。我們現在見到的徐夜詩,一部分為王士禎舊藏,一部分為後人所集佚。1993年,《徐夜詩選注》出版,1997年又有《徐夜詩集校注》,徐夜可說是清代前期山東地區除王士禎王士祿兄弟外,相當重要的一位遺民詩人。徐夜的詩歌已不算多,手跡更難得一見。
順治十八年,徐夜應從舅王與階之邀南遊吳越,與顧炎武、董樵在杭州偶遇,遂結為好友。在這次旅程中,他探訪林和靖故居、登嚴子陵釣臺,憑弔岳飛、謝翱之墓,徘徊良久。康熙三年,徐夜和顧炎武相約北游燕趙,探訪明朝烈士楊繼盛、金毓峒之墓,更前往天壽山十三陵弔唁明王寢宮。康熙十三年,徐夜西遊宛、鄧之後,便杜門不出,隱居不問世事,並因仰慕嵇康,自號嵇庵,表明不肯與清王朝合作之意。康熙十七年,清廷以博學鴻詞科徵召遺民隱士出仕,徐夜也在薦舉之列,但他以老病堅不出仕,終能大節完取。
- 《稽菴》出處:《楷書七律扇面》
- 《東癡徐夜》出處:《楷書七律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