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垓 / Jiang Gai
山東萊陽人,字如須,號佇石山人,復社成員。給事中姜埰之弟。崇禎十三年 (1640) 進士,官行人(掌傳旨,冊封、撫諭等事,類似今日的秘書處基層文官)。姜垓甫入官署,見署中題名的石碑上將阮大鋮 (1578-1646)、崔呈秀 (?-1627) 與魏大中 (1575-1625) 的姓名並列,怒不可遏。隨即上疏請毀署碑,內容憤慨激切:「(魏)大中當日之所以不惜一死,必忤璫觸焰而斃者,正以不忍與此輩比肩並立耳。及死,而其名猶與之溷,則地下之怨侗又何已乎?伏祈敕下所司,即為鏟除,庶見聖朝旌別之嚴。不特忍忠魂於已往,正所以勵臣節於無窮也」,皇帝一見此疏,隨即准奏。姜垓認為,魏大中蒙冤枉死獄中,其不屈的行誼可謂忠烈,殁身後亦絶不可和奸臣並列。一個新進官員竟有如此膽識,直言上疏,舉朝震服。徐汧身為姜垓的業師,為此疏大喜,也為之嘆息。然而此番義正辭嚴的上疏,實埋下了姜氏一門悲劇命運的種子。
悲劇很快的席捲姜家,如洪水猛獸。姜垓的兄長姜埰 (1607-1673) 時任諫官,因糾舉時事,觸怒皇帝,被錦衣衛逮捕下獄。姜垓竭力營救,想盡辦法進入獄中侍奉兄長。其後,姜埰在午門受百下廷杖,廷杖結束後,姜埰受到重創,幾乎氣絶。幸虧姜垓以口含童子尿餵姜埰飲下,姜埰才甦醒過來。在姜埰繫獄之時,山東地區被降清的流寇攻陷,城破時其父姜瀉里被清兵俘獲,大罵賊人,被亂刀刺死而殉難。姜家一門死者共二十餘人,滅門之痛讓姜垓痛心疾首,立即上疏懇求皇帝釋放兄長姜埰以歸葬父親,並自願代替兄長入獄服刑。然而,這個請求不被允許,姜垓只好立即啓程葬父,並將母親護送至南方蘇州地區避難。兄長姜埰幸能不死,崇禎十七年 (1644) 元月終於出獄,流放宣州,但上路還未四十天,就遭遇國變,雖然崇禎帝對姜埰施以酷刑,但姜埰心地極為仁厚,聽聞消息後,號泣絕食。
清初,姜垓和姜埰為了避亂而流寓吳中一帶。南明政權成立後,姜埰受到赦免,但由於姜垓曾得罪阮大鋮,兄弟二人便無法奔赴南明朝效力。猶有甚者,阮大鋮難忘與姜垓的舊怨,勢必除去姜氏兄弟,姜垓不得已,改名換姓逃至寧波,匿跡於浙江佇石山。姜埰與姜垓亡命天涯,直至南明弘光朝覆滅才回到蘇州。姜垓經歷家國之變,又浪跡多年,感憤成疾,四十歲就謝世了。蘇州人感念姜埰與姜垓兄弟,還為之建二姜先生祠紀念之。
徐枋在〈姜如須傳〉中這樣描述姜垓:「君美風度,善談笑,每稠人廣坐,跌盪文酒,意氣自如,而偶一感觸,時時涕泣,忠孝其天性也」,忠孝是姜垓的天性,對親友及家國,姜垓也總抱持著一份赤誠。明遺民徐枋是姜垓的好友,他撰寫〈姜如須傳〉,記述了其父徐汧 (?-1645) 對姜垓的評價:「吾固知姜生,姜生果不負吾知矣!」
姜實節家族 三人 連結分享
- 《姜畡(垓)》出處 :《與某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