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民 / Yang Junmin
楊俊民(1531-1599),山西蒲州人。字伯章,號本庵,兵部尚書楊博(1509-1574)長子。個性英特不群,幼時隨祖父到四川當官,閱讀鄉書後,發奮攻讀舉子業。文藻勃發,以儒士試省闈。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授戶部主事,後任禮部郎中。隆慶初年(1567),遷河南提學副使,敦厲風教,曾刊刻二程遺書,置贍學田,祀鄉中先哲、忠義節烈著。不久升河南右參政。後侍奉楊溥退休居鄉,於南門外二里處,創建演武廳和武場,習拳法十八式、兵器譜。數年後起用陞為兵部左侍郎。
任戶部尚書
萬曆十七年(1589), 協理京營。年底升為戶部尚書,總督倉場,隔年入部視事。他首先提到萬曆六年(1578)開始,增加內供銀二十萬(原本運入內府的定額為一百萬)的措施不妥,宜停取。同個時期,邊餉自四十萬增加至二百八十餘萬,這部分也應裁減,他請求集合官員,雜議理財之法。根據《明史‧食貨志》,太倉的歲銀每年收入為四百萬至四百五十萬兩,其中要供奉內廷的金額至少一百二十萬兩,占去三分之一。再加上邊餉增額近二百八十萬,萬曆朝的國庫入不敷出。經濟史專家賴建誠教授在《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一書中指出,萬曆年間邊鎮軍費大幅增加,其軍費的金額竟高達明朝年度總收入的2.25倍。我們可以看到楊俊民在《楊司農奏疏》當中不斷請求朝廷莫再增兵、增加軍餉的沉重呼籲。無怪乎王家屏撰寫楊俊民墓誌銘,起首便說:「司農之難,誠莫難於今日」,乃真實寫照。
寧夏之役、萬曆朝鮮之役都依賴楊俊民調度軍餉
朝臣商討理財之法尚無定論,寧夏之役與萬曆朝鮮之役接著爆發,東西用兵各數十萬人,前後徵調七年,每年都花費數百萬兩,國庫當然不足以應付。楊俊民提出各種方案調支經費來因應,勉力支撐。之後又有皇長子出閣講學、長公主出嫁、皇太后喪禮等事件,財政簡直雪上加霜,但都仰賴楊俊民調度經費安然度過。
楊俊民擔任戶部官員長達十三年,然而侍讀經筵、讀廷試卷、朝審主事、郊廟陪祀各種活動,他沒有不參與的。萬曆皇帝非常倚重賞識他,曾說:「戶部不可一日無楊尚書!」當時六部有半數部門缺人,楊俊民於是兼理各部事務,因此積勞成疾。有一天處理完公務後忽然昏厥倒地,不久後過世。因楊俊民在萬曆朝鮮之役時調度軍餉有功,萬曆皇帝贈他少傅兼太子太保的榮譽。
延伸閱讀:
楊俊民:《楊司農奏議》,收入《皇明經世文編》卷三百八十九。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會議論文。
楊俊民兄弟 二人 連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