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無可(方以智) / Shi Wuke (Fang Yizhi )

釋無可(方以智) / Shi Wuke (Fang Yizhi )

1611-1671
  • 稱號:「明末四公子」之一
小傳

  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俗名方以智,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龍眠愚者。出家後名弘智,又名大智,字無可,別號藥地。以智是明末清初百科全書式學者,與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復社,並稱四公子。

  自幼穎悟絕倫,年方八歲,便因為父親方孔炤(1590-1655)愛好光儀,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九歲時見到西學大家熊明遇(1579-1649),奠定日後研究西方自然科學、交會中西之基礎。十歲隨父宦游京師,留意名山大川。十二歲,詠六經,習隸草,能劍術。十五歲已淹貫經史,窮究物理,研習象數。崇禎三年(1630)二十歲載籍出遊,廣結益友,兼習醫術,涉獵西學。曾問學於西洋傳教士畢方濟(Francesco Sambiasi,1582-1649)。

  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時年三十歲,官至翰林院檢討。中舉後不久,其父討張獻忠失利,入獄待審,以智上書代罪,奔走營救父親出獄,他也因而看透政治實況。與此同時,結識傳教士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向其請教西方科技之學。患難之際,不廢翰墨,著書立說,完成自然哲學思想著作《物理小識》初稿;作《星土說》介紹西方地圓說;《樂調考》論音韻變化之理。

大廈傾覆,披緇為僧

  崇禎十七年(1644),國變鼎革,以智不幸為流賊所俘,幾經拷掠,趁隙逃脫。奔南京,目睹弘光朝廷腐敗紛爭,遭阮大鋮誣陷降賊之罪,列名追捕,《桃花扇》劇作第三十三齣側筆提到此事。為圖生計,更名易姓,倉皇南奔,流亡嶺南。得桂林留守瞿式耜庇護,和才兼文武、學究天人的徐光啟交往。永曆帝擢為左中允,充經筵講官,然因帝寵幸宦官,抗清勢力彼此互不相讓,對時局無能為力,不久即掛冠求去。

  清順治八年(1651,永曆五年),桂林城破,以智作〈自祭文〉,隨即隱於山間,潛心著述,後至梧州雲蓋寺披緇為僧。順治十年(1653,永曆七年),赴金陵天界寺,禮拜並圓具於覺浪道盛。法名弘智,掩關高座寺,不與外界交接,著力於思考融合三教。

  順治十二年(1655,永曆九年),聞父辭世,旋即破關奔喪,結廬墓側守孝三年。守孝期間殫力著述,聚徒授業。數年後道盛圓寂,弘智聞訊呼天痛悼,同諸法兄建塔祭師。隨後禪遊江西,曾任新城南谷寺主持,並興復廩山塔院。康熙三年(1664)應請入主青原山淨居寺法席,持戒精嚴,說法無礙,並著作不輟。

  康熙六年(1667),為遂法兄竺庵大成遺願,出青原山,掃洞上祖塔設供,與壽昌派博山、東苑、鼓山三系禪僧往還無間,融會天下學術。康熙十年(1671),為粵難所牽連,自廬陵循贛江押赴嶺南途中,自沉於萬安縣境之惶恐灘,全節以終。

  著作宏富,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物理、化學、禮樂、曆算、聲韻、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有《通雅》《物理小識》《易餘》《東西均》《藥地炮莊》數十種傳世,侍子暨門人編有《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冬灰錄》並行世間。學術思想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

道藝並重

  以智雖披緇出家,但道藝並重,不離筆墨而作佛事。

  繪畫師法造化,抒發胸中格調。所畫山水得元人筆墨三昧,淡雅古樸,自成風範。

  書法重楷書,強調學書必須精入而神化,學書人要敬學煉己,反映書法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的統一。其書法作品學法而不泥於法,楷隸行草,風韻勃然。

方以智匯通西方哲學與醫學

  方以智精研西學,曾向義大利籍傳教士畢方濟問學,並與湯若望為好友,湯若望曾為他講解有關「濃水」的化學知識。以智次子方中通曾向湯若望學習暦法,並受業於波蘭籍傳教士穆尼閣 (Jan Mikołaj Smogulecki,1610-1656),方氏三代對西學抱持極大的興趣,但均未信奉天主教。方以智《物理小識》中,記述大量動物學、植物學、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說,介紹西方世界關於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但剔除傳教士所說的「上帝創造世界」之內容。

方以智認為中西之學各有所長,嘗言西醫「詳於質測而拙於言通幾」,故引用湯若望之《主制群征》中西醫之解剖學,介紹於國人。其著作甚多,《東西均》、《物理小識》、《通稚》等,其中除哲學等方面內容外,對醫理、方藥等均有所涉及,於我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上有一定影響。

方以智家族與「白鹿山莊」

  白鹿山莊位於安徽桐城小龍山(今安慶市東北約二十公里處),為方以智家族別業。天啟二年(1622),方以智祖父方大鎮購置其地,作為百年後歸葬之用。天啟四年(1624),方大鎮退休歸隱白鹿山莊,專心著述、講學。崇禎三年(1630),方大鎮去世,子孔炤遵囑將其安葬在白鹿山莊,守喪三年。明亡後,方孔炤奉母歸隱白鹿山莊終老,方以智流亡嶺南、逃禪於南京,唯方以智之兄方其義獨守白鹿山莊。順治十二年(1655),方孔炤過世,方以智破關回白鹿山莊奔喪,在父親墓旁結廬三年,守喪期滿後,再度流寓浙江、福建、兩廣之間,其後白鹿山莊歸其義之子方中發。

方以智父子 二人     連結分享

繼續閱讀
  • 《此藏》
    《此藏》
    出處 :《行書東坡詩軸》
  • 《浮山愚者以智》
    《浮山愚者以智》
    出處 :《行書東坡詩軸》
  • 《素逝》
    《素逝》
    出處 :《行書東坡詩軸》
  • 《以智》
    《以智》
    出處 :《與余暘書》
  • 《密山氏》
    《密山氏》
    出處 :《自書詩扇面》
  • 《智》
    《智》
    出處 :《自書詩扇面》
  • 《玉臺詩翰》鑑藏印
    《玉臺詩翰》鑑藏印
    出處:《行書東坡詩軸》
  • 《游悔廬主六十以後文字》鑑藏印
    《游悔廬主六十以後文字》鑑藏印
    出處:《行書東坡詩軸》
  • 《此藏軒》
    《此藏軒》
    出處 :《自書詩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