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高泉 / Shi Gaoquan

釋高泉 / Shi Gaoquan

1633-1695
  • 出家地:福建 福清 黃檗山
  • 住持:日本奧州甘露山法雲院、日本金澤獻珠寺、
  • 稱號:黃檗萬福寺第五代住持,文章深得隱元隆崎推崇,有「文高泉」之稱
小傳

      俗姓林,字高泉,號雲外,又稱曇華道人。福建福州人。十三歲出家,師事慧門如沛(1615-1664),嗣其法。順治三年(1646),至黃檗山侍隱元隆琦(1592~1673)。隱元七十壽(1661),福州黃檗山主持慧門遣高泉渡日致賀,遂滯日不歸。旋入宇治萬福寺等寺掌理寺務,屢入宮中說法,得靈元上皇(後水尾天皇)皈依,亦受將軍德川家綱之禮遇。元祿五年(1692)繼位為日本黃檗宗萬福寺第五代住持。元祿八年(1695)於黃檗山丈室圓寂,年六十三,葬於京都佛國寺,東山天皇勅大圓廣慧國師號,享保12年(1727),中御門天皇加諡佛智常照國

      高泉不但被視為黃檗中興之祖,亦因其嫺熟詩文,著作甚豐,如《扶桑禪林寶傳》、《東國高僧傳》、《東渡諸祖傳》、《法華略集》、《翰墨錄》等;時有「詩南源,文高泉」之說。南源性派擅詩作,高泉性潡長文章,都深得隱元推崇,因此將《黃檗清規》委由高泉編撰。高泉並長於書畫,萬福寺諸寺中皆有其作品。

延伸閱讀:

廖肇亨:〈高泉與溫泉:從高泉性潡看晚明清初渡日華僧的異文化接觸〉

 

 

高泉為了翁所撰碑記

武州東叡山勸學講院了翁僧都道行碑記

自古法中大沙門播名布德於天下者,豈苟然哉?莫不皆是菩薩,乘夙願輪而生於世,故示于菩薩六度萬行以利天下,使天下人咸躋於無上、無等、至真、至聖之域,此之妙行,實未易以言論也,若今東都講院了翁僧都者,豈其人歟?自其脫白為沙門,便發大乘心,行菩薩行,精持戒律,不失威儀,到處參方。嘗親近黃檗開山隱老人及吾唐諸知識,飱風宿露,不以己憂,唯憂佛法不大興於世,而世之僧俗而不能盡諳佛祖之大法,乃乞武陵東叡山,創勸學講院。正中,築經藏,以貯三藏、聖簽,其外襄以銅葉,以防火患;內奉三聖像,乃明僧如定公得自雙徑,蓋古銅像也。藏後之左右,立其戒師祝曇師及二親、養父自得居士之塔塚,其孝忱如此。藏前之西偏,有僧都石像,乃本院僧眾九百八十人並都料輩感其功績浩大,以示不朽云。東西有文庫,藏儒老二教及本邦書籍。又別設一講堂,中奉釋迦如來像。日講三教之書,俾國人聽者知三聖設教雖少異,而利人善世則一矣。其前有方丈院,之四周有寮舍,凡三百間,以棲諸方學子。其餘庖府之屬悉備焉。僧都年老,慮後堂宇朽壞,預備白金一千二百兩為遞年修葺之需,是則院既不壞而眾可安身學道,無風雨之逼,無饑凍之憂,身安學成,則足以為世福田也。於乎,今之為僧也,則曰:“我已脫塵出俗!”圓頂方袍,作三界大師之子,一缽一盋,飄然自在,天子莫得而臣,王侯莫得而友。高則高矣,是則未是。豈不聞“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乎?若舍一法,則不成滿足菩提。若僧都者,可謂知本矣。以故王公大人舉,夫四眾莫不知其名、重其德。嘗於二三十載間,以苦行所積淨貲,盡購《大藏之經》,散施諸名山大刹,凡二十一歲矣。年來,又為虎關國師重建濟北院。今年春,因予奉旨住黃檗,又願遞年施貲為修飭伽藍,以及合山子院。但有所益之事,靡不勤行之;然奉己至薄,每坐臥,一小樓,未嘗嫌棄;食則藜菜粟飯,行則竹策蒲鞋,以致老病交侵。予常勸其少加受用以保道躬,僧都終不諾。予歎曰:“垂老而頭陀不息,非佛世之迦葉波乎?”予與僧都道契已久,然未及至其講院。今春,因詣東都謝恩,遂造院相訪,觀其措意之妙,立法之嚴,世所罕有。僧都請為記,因述其大心大行,以勸後賢云。 時元祿壬申五年四月穀旦,黃檗山萬福禪寺第五代住持高泉敦敬撰

繼續閱讀
  • 《冰心士骨》
    《冰心士骨》
    出處 : 《吾心勝秋月》
  • 《佛國主人》
    《佛國主人》
    出處 : 《吾心勝秋月》
  • 《高泉敦印》
    《高泉敦印》
    出處 : 《吾心勝秋月》
  • 《性敦之印》
    《性敦之印》
    出處 : 《不見鶴成》
  • 《臨濟正宗》
    《臨濟正宗》
    出處 : 《不見鶴成》
  • 《一字高泉》
    《一字高泉》
    出處 : 《不見鶴成》
  • 《灋苑潡頭陀》
    《灋苑潡頭陀》
    出處 : 《題陳淳草書卷》
  • 《高泉》
    《高泉》
    出處 : 《題陳淳草書卷》
  • 《臨濟正宗》
    《臨濟正宗》
    出處 : 《龍溪禪師像贊語》
  • 《性潡之印》
    《性潡之印》
    出處 : 《龍溪禪師像贊語》
  • 《高泉》
    《高泉》
    出處 : 《龍溪禪師像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