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釋即非 / Shi Jifei
- 出家地:福建 龍山寺
- 住持:福建福州聖峰崇聖禪寺、日本長崎聖壽山崇福
- 稱號:協助隱元隆崎開創日本黃檗宗,為廣壽山福聚寺開山祖師
如一,字即非,福建省福清縣人。俗姓林,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林希逸(1193-1271)後裔,父林英。生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五月十四日,卒於寬文十一年(1671)。即非自敘,母親是虔誠的佛教清信女,因祈禱觀世音菩薩而夢得白蓮花一支,感而懷孕得子。即非深受母親薰陶,自小恭敬三寶。少時因觀劇《目蓮傳奇》,萌出塵志。先是於崇禎三年(1630)登檗山拜謁密雲和尚,於崇禎六年(1633)十八歲投龍山寺西來灝公剃染。年二十四,始從隱元受菩薩戒。此後更行腳四方,遍參石雨、朝宗、萬如、永覺、亘信等諸尊宿。南明永曆元年(1647)再返黃檗,就隱元座下參學,任侍者、書記等職。
順治七年(1650),本寺後山大火,師遁逃不慎墜落坑中,竟當機豁然大悟,隱元喜而付法。翌年(1651),正式嗣法隱元,為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後移錫雪峰崇聖寺,在寺住持凡四年。順治十四年(1657),隱元赴日後三年,即非應隱元之召請攜徒東渡日本。最初主持長崎崇福寺,道譽不僅文之於唐人社會,日本僧俗也聞風而至,禮拜歸崇,與當時同在長崎福濟寺的法兄木庵性瑫,並稱「二甘露門」。後往宇治萬福寺覲見隱元,暫居竹林精舍,黃檗寺首次傳戒法會,即非與木庵共任首座,輔佐隱元傳法。迄至寬文四年(1664),事畢返崎,本欲歸國,途經小倉,城主小笠原忠真特令開善寺長老及法雲明洞出迎,繼而又建福聚寺邀師開山住持。後讓席予法嗣法雲明洞,退隱長崎崇福寺。
期間曾編纂《福清縣志略》,開宗明義表達個人撰述心志:「編中所集前言往行,勤勤於道德仁義,忠孝廉潔,以為培植元氣,養護心珠。」可謂世鑑之作。住職四年畢,方從長崎崇福寺退院。
即非在日教化十五年,中興長崎的華僑寺院崇福寺,協助隱元大師開創日本黃檗宗,並於1665年開創了廣壽山福聚寺。福聚寺的位址在今日福岡縣北九州市小倉北區。 即非和他的法系後來被稱為「廣壽派」。 根據日本黃檗山藏《宗鑒錄派分》記載,截止至1867年,廣壽派的僧侶超過796人,屬黃檗宗第二大派系。
寬文十一年(1671),書寫遺囑及規條六則,以戒弟子。二月病發,五月六日,遺偈云:「生如是,死如是。坐斷生死關,觸破沒巴鼻(事端)。」拋筆,飲茶而逝。壽五十六。嗣法者有千呆性侒、(黃檗萬福寺第六代住持)法明雲洞、柏巖性節等五人。
即非禪晏之餘,頗好實踐文字禪之工夫,尤其會心於詩文,曾著有《拈古》、《頌古》、《豐州艸》、《雪峰艸》等作品。此外,兼善書畫,特長於楷、行二體,與隱元、木庵共號「黃檗三筆」,聞名遐邇。相傳當時登門一求字畫者,終日絡繹不絕,禪師不堪其擾,遂盡毀之,直陳:「要人識取無文印。」「為他撲破貪嗔癡。」門人弟子將其著作輯成《即非禪師全錄》一書。
- 《即非道人》出處 :《達摩像》
- 《如一之印》出處 :《達摩像》
- 《三捄堂》出處 :《達摩像》
- 《即非》出處 :《行書五絕》
- 《三捄堂》出處 :《行書五絕》
- 《如一之印》出處 :《行書五絕》
- 《如一之印》出處 :《草書憨山語手卷》
- 《即非》出處 :《草書憨山語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