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豹 / Nie Bao
1487-1563
- 稱號:陽明學傳人、徐階的老師
小傳
聶豹(1487-1563),字文蔚,號雙江,晚年又號白水老農、東皋居士,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人。
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任華亭知縣。徐階時為諸生,豹試而奇之,啟發以良知之學,兩人就此結成師生之緣,日後更為同僚。嘉靖四年(1525)召為御史,劾奏宦官及權臣,有能諫名。出為蘇州知府。他在府縣為官,則以安民為主,改革弊端,懲奸罰惡。因此,他所到之處,多有貪吏墨役聞其風而解印授去者。在政事之餘,他則興建學校,鼓勵善良風俗,獎掖後進,培養人才。當他成為御史時,則能毫無畏懼的彈劾人所不敢彈劾者,言說人所不敢言說者,因此他剛正不阿的美名也由此興起。但也因為他性情耿介,所以在仕途上並不順遂,甚至蒙受誣陷而遭遇牢獄之災。
後家居十年,經邢如默、賈準等人推薦,任平陽知府。因修關練卒有功,升陝西按察司副使,後因為輔臣夏言所厭惡,被罷免。不久又被逮下詔獄,一年後在嚴嵩等人的幫助下出獄。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徐階為他訟冤,召拜右僉都御史,未赴,又擢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官至兵部尚書,以邊功加至太子少傅。後因反對“開海濱互市禁”,忤旨罷歸。 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四日,聶豹去世,終年七十七歲。隆慶元年(1567),賜諡號“貞襄”,追贈少保。
聶豹與王守仁僅在嘉靖五年(1526)見過一面,但並未稱弟子。這一年聶豹四十歲,親自拜會王守仁,並且與王守仁討論良知學。在與王守仁論學過程中,聶豹體會到「聖人為必可至」的道理。後來,聶豹便以書信方式向王守仁問學,而王守仁也因感於聶豹的「任道之勇」,亦以書信回之。自此至嘉靖七年,聶豹都有書信寄與王守仁,並與他論學。其中,聶豹曾寫信告訴王守仁,認為他「接人太濫」。王守仁則回答他說:「吾之講學,非以蘄人之信己也,行吾不得已之心耳。若畏人之不信,必擇人而與之,是自喪其心也。」而聶豹為之惕然。在王守仁征思、田期間,聶豹曾致書問「勿忘勿助之功」,而王守仁則回信說:「此間只說必有事焉,不說勿忘勿助。專言勿忘勿助,是空鍋而爨也。」陽明去逝時,聶豹感嘆的說:「昔之未稱門生者,冀再見耳,今不可得矣。」直到王守仁去逝若干年後,聶豹才在王守仁的弟子錢德洪、王畿的見證下,拜王守仁為師。
關於聶豹與王守仁思想的關係,黃宗羲在〈江右王門學案二〉中謂:「陽明自江右以後,始拈良知。其在南中,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有未發之中,始能有中節之和,其後學者有喜靜厭動之弊,故以致良知救之。而曰『良知是未發之中』,則猶之乎前說也。先生亦何背乎師門?乃當時群起而難之哉!」但《明史》卷202聶豹本傳卻云:「豹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說,與辨難,心益服。後聞守仁歿,為位哭,以弟子自處。及繫獄,著《困辨錄》,於王守仁說頗有異同。」
聶豹為王陽明心學正統傳人,認為良知不是現成的,要通過“動靜無心,內外兩忘”的涵養功夫才能達到,主張主靜修養,致虛守靜的工夫論,還主張戒慎戒懼。有《雙江文集》十四卷,《困辨錄》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