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藻 / Li Zhizao
李之藻(1571-1630),浙江仁和人,字我存。曾祖李榮,祖父李子堂,父李師鍚。李之藻為萬曆二十二年(1594)舉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時年二十八歲。李之藻在會試中名列第五,成為五魁之一,他後來有一方印章即為「戊戌會魁」。其後李之藻任職工部主事,萬曆二十七年(1599)起掌管節慎庫。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獲准入居北京,並與李之藻相見。李之藻在為《職方外紀》所寫的序中曾說:「萬曆辛丑,利氏來賓,余從寮友數輩訪之。」利瑪竇則說,當他與李之藻相識時,李之藻「正在工部任重要職務」。
精通治河與曆算,利瑪竇贈他日晷
萬曆三十一年(1603),李之藻任福建主考官。隔年任工部都水司郎中,駐紮在山東張秋的北河都水分司。在張秋期間,利瑪竇從北京送了兩座日晷給李之藻,1605年5月12日,利瑪竇在北京寫了一封信,內文說:「昨天我把兩座石制日晷贈與山東張邱(即張秋)的一位工部官員,日晷為平型,另一可以懸掛牆上。這位官員地位崇高,名李之藻。」李之藻得到日晷後,寫了一篇《張秋地平日晷銘》,表示利瑪竇所贈日晷所測得的數據,比中國的「土圭」更加準確。
受洗成為天主教徒,邀請郭居靜、金尼閣至杭州開教
萬曆三十八(1610),李之藻被召至北京,並升任南京工部員外郎,但他在赴任之前,約莫二、三月時身染重病,受到利瑪竇的悉心照顧,李之藻深為感動,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取名良(Leo)。同年五月,利瑪竇在北京去世。萬曆三十九年(1611)四、五月間,在南京任職的李之藻邀請歐洲傳教士郭居靜(Lazare Cattaneo,字仰鳳)和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字四表)請到杭州開教。他們到杭州後不久,李之藻父親過世。受李之藻及來杭傳教士的影響,杭州人楊廷筠(1562-1627)也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李之藻、楊廷筠與徐光啟,被稱為「聖教三柱石」。
治理南河有功,獲民間立祠、朝廷誥命
萬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欽天在推算日食時發生錯誤,朝廷亟需精通曆法的人才,欽天監官正周子遇等人建議徵求「宿儒」,禮部四處打聽,發現李之藻、徐光啟兩人精於曆法,上奏舉薦。楊廷筠的《絕徼同文紀》中保存著這份奏疏的原文,題為〈禮部題為明曆元、昭成法,乞賜乾斷,以杜妄議事〉,內文寫道:「訪得翰林院檢討徐光啟,及原任南京工部都水司郎中李之藻,皆精心曆理。李之藻雖在籍,俟其服闋補任,共行料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初,李之藻守喪期滿,赴京參與修曆工作,但時間不長。隔年(1615),李之藻補為屯田司郎中,又調任都水司郎中,離開北京去治理南河。南河都水司駐地為今江蘇高郵。由於他治河有功,獲得當地民眾的敬仰,被列為「七賢」之一,供奉在祠廟中。由於政績不俗,「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李之藻」和他父親獲得朝廷誥命。在高郵期間,李之藻還搜集、整理當地歷史名人的著作。萬曆四十六年(1618),他重新刊刻宋代陳造的《江湖長翁文集》和秦觀的《淮海集》。
赴京與徐光啟共同籌備軍事,購買火炮抵禦後金
天啟元年(1621)四月,後金攻陷瀋陽、遼陽,邊事告急。由於李之藻不僅精通方科學,還熟悉歐洲火器技術,朝廷把剛任命為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的李之藻緊急改任為光祿寺少卿,希望能利用他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同年,暫居天津的徐光啟也受命回京,襄理軍務。李之藻協同勳戚九卿、台省司馬,遍登北京城樓,實地勘察。李之藻倡議建造歐洲式炮臺,他與徐光啟一起用木頭製作炮臺模型,並估算出建造炮臺所需的工料與費用,然而此議終因經費不足,受到否決。
與此同時,李之藻呈上了《奏為制勝務須西銃乞敕速取疏》,建議朝廷將他與楊廷筠於1620年所購買的四門火炮從存放處江西廣信火速運來。隨後有兩門大炮被運抵北京,兩門大炮的其中一門被調往遼東前線,並在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建立奇功,據說殺敵一萬七千人,被封為「安邊靖虜鎮國大將軍。留在江西廣信的另外兩門大炮,則於天啟元年十一月運到北京。
再赴曆局,因病過世
天啟二年(1622),李之藻升為太僕寺少卿。十月,李之藻上奏〈以夷攻夷二策〉,請求朝廷到澳門招募歐洲炮手,明廷於是派遣張燾等人赴澳招募炮手,於天啟三年(1623)五月回京,但此時李之藻受到魏忠賢干政的影響,被糾舉降職,調往南京,不久乞歸回里。直到崇禎二年(1629),魏忠賢黨羽被鏟除,加以欽天監推算曆法再次出錯,禮部上疏建議開局修曆,並推薦李之藻參與其事,李之藻於是官復原職。崇禎三年(1630)赴京數月後,李之藻與義大利來華傳教士羅雅各(Giacomo Rho,1592-1638)等人一起翻譯了四本書。由於李之藻身體素來多病,加以工作繁忙,這年秋季便因病過世了,卒年五十九歲。有子李長懋、李次虨;其孫李禧熊為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
參考資料:
龔纓晏、馬瓊:〈關於李之藻生平事蹟的新史料〉,《浙江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