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萬曆帝) / Zhu Yijun ( Wanli Emperor )
明神宗萬曆皇帝(1563-1620),名朱翊鈞,廟號神宗,年號萬曆,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朱翊鈞為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生母為孝定太后李氏。
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
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駕崩,朱翊鈞即位,年僅十歲。萬曆帝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了社會經濟,開創「萬曆中興」的局面。
知人善任,重視武將
萬曆皇帝在用人方面不拘泥於資歷,而看其能力是否能夠勝任。他尤其重視武將,最著名的例子,即是平息「洮河之變」的宣大總督鄭洛的任用。萬曆十一年(1583),吏部會推宣大總督鄭洛總督京營、四川巡撫孫光裕為南京大理寺卿,萬曆帝對此結果並不滿意,便召來首輔申時行,說道:「鄭洛在邊疆幹的不錯,現在放任京城閒職有什麼意義?孫光裕去四川才沒多久,為何又推升?」萬曆帝認為,擔任邊防將帥的人選,應該從地方上任職年久的總督、巡撫、巡按中訪求賢能之人,並允許在常規之外,特別拔擢任用。
萬曆十八年(1590),青海地區發生「洮河之變」,明朝冊封的順義王扯立克悍然發動叛亂,明朝總兵李聯芳戰死,朝議應當出兵剿滅。萬曆帝卻力排眾議,任命宣大總督鄭洛為七邊經略使主持戰事,但密令鄭洛不要冒然開戰,而是採取分化瓦解策略,最終平息動亂。
「萬曆三大征」皆取勝
「萬曆三大征」為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間,在中國西北、東北、西南邊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三役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亂的寧夏之役、平定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貴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播州之役,史稱「萬曆三大征」。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明朝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
萬曆帝執政後期,由於身體肥胖,體況欠佳,步履艱難,長達二十八年不上朝。考古學家更在發堀定陵時發現萬曆帝上半身駝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其骨骼經過科學檢驗含有嗎啡成分,推測萬曆帝或許長期受痛症所苦。萬曆帝雖長年未上朝,在深宮中仍然處理政事,國家政務運行如常。萬曆二十四年(1596)起遣宦官充當礦監税使,赴各地收取礦稅,多次激起人民嘩變。萬曆朝後期也因爭國本之事遺留下黨爭的後患。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葬十三陵之定陵。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萬曆帝死後二十四年,明朝滅亡。
萬曆皇帝的評價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說:「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云。」成為了晚明以來中國歷史文獻對於萬曆皇帝的主流看法。
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裡頭稱讚萬曆皇帝:「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
朝鮮使者許篈這樣稱讚萬曆皇帝:「今日臣等望見天威甚邇,龍顏壯大,語聲鏗鏘。」一見朝鮮使者,萬曆帝「親發玉音,曰:『與他酒飯吃』。」
朝鮮肅宗國王評價萬曆帝:「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 《廣運之寶》出處 : 《賜劉應節詔書》
- 《制誥之寶》出處 : 《賜劉應節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