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善 / Wu Jishan
吳繼善(1606-1644),江蘇蘇州人。字志衍,為吳偉業(1609-1672)族兄。吳偉業十四歲時,讀書於吳繼善家之五桂樓(南樓),由此與繼善相識。兩人同習舉業六年,其後吳繼善兩弟吳克孝(人撫)、吳國杰(又名事衍,號人嘏、純祐,榜姓許,崇禎九年舉人)也一同讀書。崇禎三年(1630),吳偉業、吳繼善(榜名徐繼善)、吳克孝同中舉人。繼善其人博聞辨智,風流警速,於書一覽輒記,下筆灑灑數千言。家學本於《春秋》、治三《傳》、通《史》、《漢》諸大家,繼又出入齊梁。工詩歌、善尺牘,尤愛圖繪,有元人風。下至摴蒱陸博、彈琴蹴踘,無不畢解。性好客,日具數人饌,賓至者無貴賤,必與均,每三爵之後,詞辯鋒起,雜以諧謔,輒屈其坐人。
任成都知縣時,保護耶穌會士利類思、安文思
繼善於崇禎十年(1637)成進士,時年三十二歲。授浙江慈谿令,因母喪未赴任。崇禎十六年(1643)授成都知縣。當時耶穌會利類思(Ludovic Bugli 1606-1682)、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āes,1609-1677)兩人赴成都傳教,當地的僧道賄賂蜀王府的太監,聚集六千人赴官府,指控二位司鐸妖言惑眾,為禍國家,訴諸刑司,請將二人治罪。幸得當地一位受洗的武官營救,時甫就任成都知縣的吳繼善對二位司鐸相當友善,四處為他們遊説諸公,事情於是平息。
張獻忠入蜀稱王,吳繼善任大西國禮部尚書
崇禎十七年(1644),北京陷落後,四川民眾聽聞張獻忠沿途殺戮,很快就會抵達成都,繼善上啓蜀王朱其澍,請發帑金籌劃禦敵之計。當時蜀事已棘,而藩府金繒積者數百萬,蜀王終不應,繼善曾致信吳偉業說:「事不可為,予必死於此!」
崇禎十七年(1644,順治元年)九月,張獻忠攻陷成都,十一月即皇帝位,國號大西,紀元大順,稱大西王(或秦王)。獻忠以蜀王府為宮,改成都為西京,用受降士人汪兆齡(?-1647)為左丞相,吳繼善為右丞相。
民初傳教士古洛東,根據安文思著作傳抄本,用華文撰成《聖教入川記》,其中記載道:「初,成都官吏見獻忠將至,逃避不遑。繼見獻忠稱王,分官任事,以為暴雨之後,雲收霧散,將見太平。又聞獻忠有勇有為,能任國事。於是一班官吏均出任事。不知獻忠性情殘暴,稍有不順,狂怒隨之,或刑或殺,視人命如草芥。」繼善降獻忠後推升為禮部尚書,他對天主教義及西方科學相當欽敬,於是將利類思、安文思兩位神父介紹給張獻忠。張獻忠便命禮部官員前往山中迎接兩位逃往山中的司鐸,待以上賓之禮,又賜徽號稱二位為「天學國師」。
因細故受酷刑而死
吳繼善的死因有幾種說法。《聖教入川記》記載,繼善任禮部尚書未久,因奉命散馬匹給士兵,以細故觸怒張獻忠,受臠割之虐刑斃命,其家人一門四十餘人同日死。《甲乙事案》則記載,繼善受禮部尚書職後,當年舉行祭天典禮,張獻忠命吳繼善撰寫祭天文。由於他文中連用「銅馬」、「黃巾」等詞,獻忠粗通文墨,認為他意在譏刺,於是大發雷霆。一說吳繼善撰寫的祭文是用兩張紙粘貼而成,而非完整的一張紙,獻忠大怒說:你不讓我一統天下嗎?隨即處以剮刑。不論事由如何,各種說法都顯示,繼善受凌遲之刑慘死。
吳偉業說,繼善死去三年後,其弟事衍(應即為吳國杰)跋涉萬里回到家鄉,向他哭訴繼善已慘然殞命,遇害時間為甲申十一月二十五日。偉業說:「予向謂志衍即尚存,勢不能自拔」,在成都淪陷時,吳偉業已視繼善為亡者,他在這裡的意思是說,即使城破時繼善活了下來,也無法從悲慘的命運中抽身,對照偉業的生命經歷,頗有自況的意味。情勢所逼,身不由己,令人不勝唏噓。
參考資料:
吳偉業:〈志衍傳〉,《吳梅村集》,卷三十八。
陳學霖:〈傳教士對張獻忠據蜀稱王的記載:《聖教入川記》的宗教與文化觀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1年。
- 《志衍》出處 :《倣曹雲西山水軸》
- 《吳繼善印》出處 :《倣曹雲西山水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