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惺 / Zhong Xing
- 稱號:竟陵派首領
鍾惺(1574-1625),字伯敬,號退公、退谷、退庵,又號晚知居士,湖北天門人,祖籍江西永豐。萬曆三十八年(1610)登進士,時年三十七歲。授行人司行人,遷工部主事,不久改任南京禮部主事,進南京禮部郎中。升任福建按察使司僉事,提督學政。天啟三年(1623)因丁父憂而辭官歸鄉,後遁入寺院,不久便去世。
鍾惺擅繪事
鍾惺除了是文學史上竟陵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畫家。顧凝遠《畫引》提到鍾惺「善畫」。梁維樞《玉劍尊聞》也記載鍾惺為譚元春作《寒河圖》。「多其位置,竹 樹陂岸,不寒河不已。後偶作一古樹,不覺高出於紙, 茅齋之外,不益一物,空處忽露半舟,曰:『此寒河也。』題而寄之。」
鍾惺與茶
茶訊:以茶通信
鍾惺游宦南京時,與蘇州詩人徐波(字元歎)結為忘年之交。天啟三年(1623)鍾惺丁憂去職,遂回老家湖北竟陵。吳楚遠隔千里,鍾惺每年借買茶名義,寄信給徐波,徐波也借寄茶之便,附信問候師長。明人陳鑒《虎丘茶經注補》講述鍾徐二人的君子之交:「鍾伯敬與徐元歎,有虎丘茶訊,謂兩人交情數千里,以買茶為名,一年通一信,遂成故事。…醉翁曰:茶樹一種入地,不可移,移即死。故男女以茶聘,朋友之交,亦然。鍾徐茶訊,是之取耳。」說鍾惺與徐波以買茶、寄茶的名義,互相通信,交情數千里;說茶樹一經種下,便不可移動,如移動便會死去,所以男女婚禮以茶為聘,朋友之交亦然,一如鍾徐的茶訊,如潮汐般往返,永恆不渝。
武夷山接筍茶、呼來泉
鍾惺遊武夷山,寫道:「一道士手茶果躡梯下,步甚安,承飲焉。山中人以種茶代耕,茶惟接筍為妙。」說一道士手提茶果小心翼翼沿木梯下來,步態十分安穩,我喝了他從「接筍峰」摘下的茶,味道真是絕妙!武夷山還有禦茶園的「呼來泉」,也是很妙;每到制茶時節,眾人便會擊鼓鳴金,齊聲高呼「茶發芽!」,泉水便會隨著人們的呼喚湧現出來,所以稱為「呼來泉」。鍾惺寫道:「水愛靈芽聽所需,每隨茶候應傳呼。」說水愛有靈性的茶,每當茶呼喚時便隨傳隨到。「呼來泉」另名「通仙井」, 其泉水用來制茶是最好的。
三首〈茶詩〉的佛理禪機
鍾惺與茶聖陸羽同鄉,對茶十分尊重,晚年有感於死生大事,潛心向佛。他的三首〈茶詩〉深具佛理禪機:
〈其一〉:「水為茶之神,飲水意良足。但問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沒有水,茶葉就無法成為「茶水」,所以說「水為茶之神」,如此說來,應該喝水就足夠了!所以他問品泉人,「茶」之於「水」,二者是何關係?這首詩看似口語淺白,卻探究「茶」的「緣起」問題,佛法說「諸法由因緣而起」。
〈其二〉:「飲罷意爽然,香色味焉往。不知初啜時,從何寄遐賞?」
說喝完茶後,人神清氣爽,但茶的色香味哪裡去了?在剛喝茶之時,會先預知喝完茶後的感覺嗎?時間、動作的先後差別,帶來物質和感受的變化,佛法說「性無常義」,物質沒有恆常的存在。
〈其三〉:「室香生爐中,爐寒香未已。當其離合間,可以得茶理。」
說烹茶時,滿室生香,爐火熄滅,室中仍瀰漫茶香。香氣的產生,是因為「火」的燃燒,可以說是與火「合」;而當火熄滅,便是「分離」的狀態,但香氣卻還在,可以說「離中有合、合中有離」。佛法說:「非離非合,佛法所攝」,所以得知「茶理」,亦即「佛理」。鍾惺由品茶領悟佛法的緣起、性空、生滅,將品茶推向另一個嶄新意境。(郭淑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