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大典 / Gu Dadian
- 稱號:開啟吳江蓄聲伎之風俗
顧大典(?-1596),江蘇蘇州人。字道行,號衡寓,刑部主事顧昺(1489-?)之孫,十二歲孤,寄居外婆周家。讀書過目成誦,隆慶二年(1568)進士,年未及壯,丰神秀美,望之若仙。任紹興府教授,歷南京吏部郎中。萬曆十二年(1584)遷山東副使,改福建提學副使。顧大典為官拒絕請託,後為忌者中傷他放於詩酒,謫知禹州,自免歸,奉養老母,非公事不入官署。家有諧賞園、清音閣,觴詠不輟。
大典工詩文,善書畫。書法清真,閒暇時,遇佳山水便繪之,畫山水堪入逸品。詩文宗唐人,著有《清音閣集》《海岱吟》《閩游草》《園居稿》。
顧大典與戲曲
顧大典妙解音律,喜自為新聲,被以管絃。有家樂清商一部,親自充任教席,自教之為樂。顧大典家樂開啟當地蓄聲伎之風,明代曲家梅鼎祚稱許其家樂「無誤可顧」。顧大典為吳江派重要作家,與吳中派崑曲盟主沈璟(1553-1610)唱和,著有《青衫記》《葛衣記》《義乳記》《風教編》(佚)傳奇等。《青衫記》敷演白居易《琵琶行》詩意,敘述白居易與裴興奴的故事,肯定裴興奴情有獨鍾,白居易真情不渝。《葛衣记》劇譜任西華貧無立錐,準岳丈到溉悔婚負義,劉孝標見而憫之,薦西華從軍,立軍功,迎娶未婚妻慧娘。《義乳記》義僕李善在主人染疫病故後,忠心耿耿,撫養幼主。其劇作講究音律,追求雅俗共賞,體現濃淡相宜、雅俗並兼得審美風格。
顧大典與「諧賞園」
顧大典遊宦二十年後,於萬曆十五年(1587)自請解職,返回吳江,割縣城西北住宅東半築「諧賞園」,作為遊憩之所,並於其中調教聲伎,切磋曲學。自撰〈諧賞園記〉,歷數園中景象建設,有清音閣、玉華仙館、松石山房、美蕉軒、載欣堂、枕流亭等。此園不以建築與結構見長,最大特色在「唯木石為最古」,也是主人最為得意之處:「木之大者數圍,小者合抱」;「石之高者裊藤蘿,卑者蝕苔蘚,蒼然而澤,不露疊痕,皆有餘年物」。案園林建築之精麗、導引之曲折,皆可在主人與專家之巧妙規劃下一一完成,唯有老樹與苔石不可驟得,有賴長時間的蒐集與栽培。顧氏之園本其家宅,多有古木,而所藏石為兩代積聚,是以獨甲於吳中。
顧大典與茶
為張源《茶錄》作序
顧大典說自己夙有茶癖,他得到張源《茶錄》手稿,有關茶的內容相當完備,所以便為張源《茶錄》作序。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人(即洞庭西山,今江蘇震澤縣),《茶錄》大約成書於萬曆年間,是泡茶法的經典之作。顧大典《茶錄》序曰:「洞庭張樵海山人,志甘恬澹,性合幽棲,號稱隱君子。其隱於山谷間,無所事事,日習誦諸子百家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寒暑,曆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故所諸《茶錄》,得茶中三味。余乞歸十載,夙有茶癖,得君百千言,可謂纖悉具備。其知者以為茶,不知者亦以為茶。山人盍付之剞劂氏,即王濛、盧仝復起,不能易也。」顧大典說張源生性恬澹,隱居山谷,每日讀諸子百家書,閒暇時便汲泉煮茶,自得其樂,且專心研究茶道歷經三十年,無間寒暑,所以張源的《茶錄》可謂深得茶的奧秘訣竅;同時他也建議張源將《茶錄》刻印出版,認為即便是像王濛、盧仝這樣精熟茶藝的人,也無法對《茶錄》內容文字有所更動。張源《茶錄》後來被韓國茶人草衣禪師抄錄成為《茶神傳》,成為韓國茶學經典之一。(郭淑玲博士)
- 《兼(袁守謙)》出處 :《與若澄太史書》